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有关。

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探究实验,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设计多因素组合变量的探究实验
2. 收集足量的纯净唾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合作完成一节实验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如各种汤面,捞面,炒面、馒头等,面食中的馒头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主食。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馒头有关。

大家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淀粉)淀粉有什么特性?(遇碘变蓝)对,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1——向培养皿中的淀粉上滴加几滴碘液,验证淀粉特性
实验2——向一大块馒头上滴加碘液,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
观察发现两组实验现象都是遇碘液变成蓝黑色。

得出结论: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今天老师来也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就让大家免费品尝我带来的馒头,但是要带着问题来品尝。

仔细咀嚼体会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粘、变软、变碎、变甜),
变碎是因为牙齿的咀嚼,变软变粘是因为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而有了一丝甜味是为什么呢?淀粉本身没有甜味,现在有了一丝的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了呢,是一种有甜味的叫麦芽糖的一种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结构有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这些变化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对,是牙齿的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变软,唾液使馒头变粘,而变甜是怎么回事呢?
淀粉并不甜, 口腔消化后变甜了。

那么我们推测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这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我们今天做这个实验要先收集唾液,唾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水,它和血液一样都是人体的洁净的体液,大家在平时什么时候想流口水,(吃酸味东西和想到酸味的东西时),为了本短时间里收集到较多的唾液,方法很重要,头部略向前倾,下唇搁在烧杯口上,舌尖抵在上鄂门牙的基部,不久就会有唾液沿着下唇流出,下面请大家提示,并同时欣赏图片和音乐,请大家将自己的唾液流到小烧杯中。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27页方案讨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

经过讨论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请同学们根据方案来实施计划。

1、给试管贴上(1)、(2)、(3)标签
2、将馒头分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A和B捏碎(模拟牙的咀嚼),C不做处理
3、按下列图示进行:
4、配制37℃的温水,并将3支试管一起放在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

5、给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
6、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在实验操作的体验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

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

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1.试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量不同。

3.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4.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5.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
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叫唾液淀粉酶的物质参与下完成的,唾液淀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它可以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小分子的有机物。

(图示展示)
巩固练习
我来探究,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此总结出平时养成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整理实验器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