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误
轻
吐 下
重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2020/5/3 包功能失常表现。再伤言寒论,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11 名同实异。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厥证特别多二大特点。
2020/5/3
伤寒论
5
四、临床表现
❖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 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 为代表方。
❖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2020/5/3
伤寒论
6
五、治则 ❖ 寒热错杂——乌梅丸 ❖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342
厥四日 热三日
厥>热
病进(阳退)
341 334
厥三日 热四日
热>厥
病退(阳气来复)
病退
2020/5/3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2020/5/3
伤寒论
9
❖ 讨论: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 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 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 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临床意义:因厥热往来是阴阳胜复,正邪相争的 反映,为此通过厥、热、利三症的内在联系,可 以推论正邪斗争,阴阳消长,指导辨证论治及疾 病的预后,参考336、342条原文。
2020/5/3
伤寒论
31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 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 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 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25
三、厥阴病热证
原文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原文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 翁汤主之。
❖ 提要: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 分析:
肝失疏泄化火
肝热下迫大肠
厥热往来阳复太过 肠络受伤
来路
病机
“热 利” 仲景之言
2020/5/3
伤寒论
26
热言:其病性
热利下重
利言:其病位 言其证候
下重 具体为腹中急痛,肛门灼热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
2020/5/3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伤寒论
1
概说
一、厥阴生理 ❖ 厥阴概念:
从经而言,指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 《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 为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 的功能根本没有讨论。
❖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 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 通畅。
伤寒论
21
❖ 应用:拟临床多见上消化道癌,贲门梗阻
二、厥阴病寒证
原文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 汤主之。
原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 提要:肝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22
❖ 分析: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虚寒凝,血脉失运 脉细欲绝 推之应有四肢关节痛、麻木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 汤为方祖化裁。
2020/5/3
伤寒论
24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
❖ 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 分析:
干呕—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阳不布
头痛—头巅顶痛,寒邪循经上逆
❖ 治法:同阳明、少阴
❖ 鉴别:
2020/5/3 阳明、少阴、厥阴病伤吴寒论茱萸汤证比较
2020/5/3
伤寒论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20/5/3
——下寒
伤寒论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4
三、厥阴病的特点
(依据:因于寒者,多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因于热者,多见食已即吐。)
2020/5/3
伤寒论
19
❖ 治法:苦寒泻热,辛热通阳-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
❖ 方义: 芩连-苦寒降泻上热
干姜-辛热温中,守而不走
人参-补中,脾旺则清热、祛寒之品各得其所。
❖ 鉴别:
本条与少阴戴阳证同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完全 不同,表现不一,施治有异,前者上真热,下真 寒,以上真热为主;后者为上假热,下真寒。
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相协
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
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尽也,厥者
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
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
2020/5/3
伤寒论
10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来。简言之,寒厥与热厥交替出现为厥热往来。
2020/5/3
伤寒论
29
❖ 讨论:
为什么厥阴病会有寒厥、热厥、厥热往来的特点?
从生理上,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 火,肝主疏泄
从病理上,厥阴阴寒与相火相争及厥阴阴尽阳生
厥热往来与少阳寒热往来有什么不同?
厥阴病属阴证,病机以寒热错杂证,少阳病属阳证, 病机以虚实相因以里实热证为主。可见两者虽互 为表里,但病性完全不同。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2020/5/3
伤寒论
17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2020/5/3
伤寒论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