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调填图工作的一般方法及野外操作区域地质调查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必要的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按经纬度进行分幅,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比例尺(1∶25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地质调查,然后进行较大比例尺或大比例尺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重、航磁)、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化探)、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等,其特点是一般以国际标准图幅为单位进开展工作。
就区域地质地质矿产调查,我国主要开展了1:20万、1:5万和1:25万填图,国际上有些国家还开展了1:2万、1:2.5万、1:10万等不同比例尺的填图。
通过学习,基本了解我省区调工作的基本情况、区调填图工作的一般方法、野外操作的基本本领,基本了解地质图如何填制而成的。
一、我省区调工作基本情况1.1956~1973年,1:20万填图高峰期1956年开始,至1973年基本完成全省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共完成31幅图。
1979年12月1∶20万地质图幅全部出版完毕。
(1)调查队伍单一、强大,最多时一个分队有上百人,分为地质测量组、矿产普查组、物探组、化探组、后勤组等;(2)区域地质调查与区域矿产调查同步进行,是广东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系统地划分了广东地层层序,建立了地层系统,划分和建立了130多个地方性地层单位。
比较突出的是1958年将前泥盆纪龙山系划分出震旦、寒武、奥陶、志留系,为华南地区前泥盆系的划分打开了新局面;对上古生界地层大部分划分到阶(组);中生代地层层序中建立了下侏罗统金鸡组,作为与上三叠统的界线;确定南雄组、罗佛寨群为上白垩统和古新统陆相地层的代表性剖面;对雷琼盆地划分出海相第三系等等,对普查找矿、研究地质都有重要作用。
划分出500多个岩体,通过区调和研究,划分为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5个侵入期,并把燕山期分为5期。
发现矿床(矿点)669处,圈出重砂及土壤化学异常2251处、放射性异常及铀矿点上千处,有许多已被证实为工业矿床,如博罗、广宁、龙门等地铌铁矿、广宁伍和磷钇矿、广西博白高钽矿、粤北的铀矿等。
提交的全省1∶20万地质图件和说明书,是广东一套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可供工农业、国防、科研和教学使用。
(3)前期由苏联专家指导,受槽台学说影响大,后期则受李四光部长的地质力学理论影响较大。
2.1973~1996年,1:5万填图高峰期1961年启动第一幅1:5万地质填图,前后共有11个单位进行过填图,至目前共完成162幅图(不包括有色、冶金、煤炭、核工业等部门开展的图幅)。
(1)调查队伍多,技术力量强大;(2)早期区域地质调查与区域矿产调查同步进行,并围绕找矿进行非标准图幅区调,后期则以标准图幅开展;1960年,接照苏联规范,开展了曲江大宝山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目的是研究大宝山矿床的分布和成矿规律,寻找新的矿床。
1961年3月,区测队围绕石菉铜矿以及锡山钨锡矿区开展潭水幅区调,1964年11月提交验收。
1963年8月围绕大降坪硫铁矿区开展区调,1967年提交图幅验收。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8—1972年,1∶5万区调停顿。
1973年5月,配合“小三线”找铁、铜矿产,开展连阳岩体东缘的阳山—大崀地区区调,1975年9月提交验收,1983年12月出版,是第一次出版1:5万区域地质图件。
1974年5月,区调队在从化地区寻找铁、铜多金属矿,开展1∶5万区调,1977年4月提交验收,1984年12月出版。
1975—1977年,为了配合铁铜煤矿普查,区调队在惠东铁炉嶂周围、紫金宝山嶂矿区周围、琼海烟塘、信宜贵子地区以及台开恩煤田开展1∶5万区调。
1978年9月,地质部颁发《一比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
此后按部颁要求进行。
1980年,重点开展有色金属矿区调,区调队开展海丰—惠东连花山锡矿成矿带,公平—高潭幅1:5万区调联测。
1981年,贯彻区调工作“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综合矿产普查勘探队,组织区调分队围绕各自的任务,选择远景区开展1∶5万区调,区调队也增加了力量。
1985年,区域地质调查的职工数达883人。
1:5万区调,新发现矿床(点)208处,各类物化探异常1078处,其中有的已证实为工业矿床,有的具有一定的远景,例如潭水幅发现的阳春小南山钨矿、铁炉嶂地区发现的万年坑铅锌矿、阳山—大崀幅发现的硼矿、深圳地区发现的蓝晶石矿、黄山洞地区发现的白葛钨锡矿、合水—思贺幅发现的中洞金矿,都具有一定的远景。
1968—1975年,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所属各队进行了南岭、梅田、连阳、曲仁、兴梅、广花、高要等7个煤田1∶5万地质调查及煤田预测工作,编图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1986年后大规模开展1:5万区调填图。
(3)中后期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1986年后大规模开展1:5万区调填图,地矿部开始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主要表现为三大岩类填图方法的应用及RS、GIS 的推广应用。
沉积岩:层序地层学的兴起,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并以岩石地层划分为主,同时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等划分;进行地层格架的研究;红盆地区采用了构造—岩性—岩相填图法。
火成岩:受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的影响,对广东省各花岗岩基进行了解体,划分了单元、超单元(或序列),建立了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同时对花岗岩形成与定位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火山岩地区则开始应用岩性—岩相双层填图方法。
变质岩:采用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岩群—岩组—岩段。
(4)受板块构造理论的影响大。
3.1996~现在,1:25万填图高峰期,1:5万填图项目减少1996年启动第一幅1:25万地质填图(广州市幅),至目前已完成5幅。
1:5万填图项目减少。
(1)调查队伍减少,技术力量减弱;(2)调查内容多样化,涉及生态、农业、城市、旅游等方面;1998年完成的东莞幅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了生态地质调查,编制了1:5万地质生态环境图;2000年完成的1:5万丹霞山地质地貌保护区区域地质调查,出版了地质图、地貌图、旅游资源分布图,同时出版了地质旅游系列《中国丹霞山》多媒体光盘。
1996年启动,2001年完成的广州幅区域地质调查,编制出版了系列图件:地质图、基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貌图、内营力地质灾害图、外营力地质灾害图、等。
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3)1:25万填图以修测为主,带有片区资料总结的特点;(4)调查由平面进入立体;(5)3S及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二、区调工作的一般方法及野外操作1.区调工作基本流程区调项目由立项论证—设计编制—野外地质填图—野外验收—最终资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与资料汇交等过程(图2)。
图2 区调工作基本流程图2.工具三件宝:锤子、罗盘、放大镜。
3.人员每个区调项目3~4个野外调查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其中组长1人,主要观察、记录、素描、照相等。
4.野外操作流程(1)野外手图地质路线主要由地质点、分段路线和地质界线组成(图3)。
图3 野外手图地质路线示意图A 定地质点B 分段路线C 地质界线 (2)野外记录格式与内容地质路线观测是区域地质调查中最基本的方法,野外记录则是地质路线观测的具体表现,故确立统一的野外记录格式十分必要,野外记录基本格式如下:2000 年 7 月 14 日 星期 五 天气 阴地点 深 圳目的:江门市、香港幅1:25万区调踏勘(或路线调查)路线:龙岗—盐田港同行:章老三0001(点号) 1:5万(或1:10万)香港幅 88/50 (座标)位置:385高地150°方向300m 公路边(或山沟或其它)点性:岩性点(或界线点、构造点等)描述:点处为人工露头(或天然露头…)。
……重要地质现象素描、主要路线信手剖面图、采样、路线小结及薄片鉴定图5 数字填图技术的新5件结果、地质体时代批注等。
5.地质图成图的基本过程地质图成图的基本过程如图4。
三、数字区调工作的方法与野外操作数字区调工作的方法与传统的区调方法基本相同,野外工作过程中除了地质三件宝以外,增加了新五件(图5)(掌上机、GPS 、数码相机、数码录相机、录音笔),最大的不同是掌上机取代了传统的记录本。
1.数字填图技术是集GIS 、GPS 、RS 技术为一体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获取及其成果的一体化采集、存储、处理、管理、服务等填图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的一项计算机技术。
2.数字填图任务数字地质填图(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
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段,通过填制数字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
3.数字填图流程与传统填方法基本相同最本的是建立PRB(Point—Routing—Boundary)过程。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0001—91;(2)《区域地质图图例》GB/T958—89;(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5)《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6)《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7)《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ZB/TD10004—89);(8)地质矿产部直属管理局,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9)地质矿产部直属管理局,1991,《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0)地质矿产部直属管理局,1991,《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地质矿产部直属管理局,1993,《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13)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五、建议阅读的参考书(1)地质部书刊编辑室,1980,《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共三册),地质出版社;(2)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广东省区域地质志》(附1∶100万广东省地质图、岩浆岩图、地质构造图),地质出版社;(3)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96,《广东省岩石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莫柱荪等,1980,《南岭花岗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