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 PPT课件
超短波疗法 1.定义:用λ =10-1m,f=30-300MHZ的电流治疗
疾病称超短波疗法。 2.物理特性:λ =7.37m f=40.08MHZ
λ =6m,f=50MHZ 一般治疗多用连续波 3.原理
4.生物物理学特征 (1)热效应
①电子、离子振荡形成,传导电流与其它原 子、分子发生碰撞时产热
5.线圈:人体许多组织呈环形构成,含水组织 是导体,构成环形上时,从电磁学角 度相当于一个线圈.
6.共振吸收:当频率很高的 电磁波对人体组织产生作 用时,人体某些组织成分对电磁波有很 大的吸收,因为二者频率相同
三.治疗特点 1.热效应及治疗作用 (1)止痛
①热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冲动的传 导
质。离子快速运动相互摩擦产生热效 应。 2.电容:同一组织中可以含电阻成分和电容成 分。 例:肌细胞膜与其细胞内外体液构成电容 体,高频可以通过 3.电解质:肌腱、脂肪、韧带、头发、指甲、牙
齿、骨骼均属于电解质
4.磁性物质:人体某些成分有磁性,人体总的 磁系数为1。N、Fe、CO2等在磁 场中被磁化,称顺磁物质或顽磁 物质。
(4)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 ①外科——皮肤及皮肤组织、软组织、淋巴血
管炎、关节炎、脊髓炎、挫伤、冻 伤、阑尾脓肿、术后感染 ②内科——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胆 囊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溃疡 急性肾衰 ③儿科——支气管炎、肺炎
④神经科疾病——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 坐骨神经炎、偏头痛等
(3)对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①中小剂量—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 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 增强,体内球蛋白,抗体及补 体增多。 ②大剂量—抑制
(4)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①作用于肾上腺,使皮质类固醇的合成增 多,周围血液中的可的松激素增多 ②作用于脑垂体,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使 血糖浓度短时间增高又下降
的理化特性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2.对N-M无兴奋作用 f >10MHZ,因而刺激肌肉周期<0.01ms过短, 不产生兴奋,且连续多个周期也不引起兴奋 收缩反应。
3.无电解作用——正弦交流电
4.治疗时电极可离开皮肤——皮肤与电极之 间空气间隙形成了一个电容
(三)生物作用的理化特性 1.导体:组织液、血液、淋巴液含较多的电解
第五章 高频电疗法
频率 >100,000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 一.有关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 (一)物理学特性 1.电磁场与电磁波 2.高频电的产生振荡电路 感应线圈
电容器
(二)生物物理学特性
1.热效应与非热效应 (1)Q=0.24I2RT(热效应) (2)非热效应—高频电的作用强度不致引起
组织温度升高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组织
①血管: 毛细血管短时间收缩后呈持久扩张 中小剂量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改善血循
利于消肿、消炎 大剂量:血管麻痹,出血,淤血 ②心脏 小剂量:HR↓,心肌张力、收缩力↓,Bp↓ 大剂量:HR↑, Bp↑
(2)对NS的作用 ①外周N:中小剂量加速受损运动神经再生修 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大剂量抑制再生 ②CNS:中小剂量作用于头部-CNS抑制现象 大剂量使脑,脊髓膜血管通透性增 高,颅内压增高 ③对植物神经:迷走神经- Bp↓, HR↓, 交感神经-减少血管痉挛,建 立侧枝循环
4)交叉法
(3)治疗剂量及疗程 影响剂量的因素: A.电极面积 B.电极与皮肤间适当距离 C.作用时间 D.输出强度
治疗剂量分级及疗程:
A.Ⅰ级剂量——无热量:无温热感,在温热感觉阈下,适用于 急性炎症早期、水肿显著、血液循环障碍部位;5~8~10分 钟,每日1~2次,5~10日为一疗程。
B.Ⅱ级剂量——微热量:刚能感觉到的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 慢性疾病;10~15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②降低梭内肌的γ 纤维活动性减弱,缓解肌痉 挛
③改善局部血循,加强静脉回流,促渗液吸收, 促致痛物排出
(2)改善血液循环—热致局部血循增快 ①轴突反射 ②组织胺、活性肽等血管扩张物质
(3)消炎 以超短波、微波明显 主要机理:改善局部组织供养,增强机
体免疫力
2.非热效应
频率越高,非热效应越明显,但会被热效应 所掩盖,而不发挥作用。因此用小功率的高 频电作用,虽不产生热效应,但会使蛋白质 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膜结构 发生改变。
注意事项:
A.两电极间的距离应大于两电极与皮肤间隙之 和,但不应大于电极的直径,以免电力线分 散,影响作用的强度与深度。
B.两电极间的距离亦不宜<3cm,以免电力线集 中于两极间最近距离处,形成短路而病患部 位处接受到的电力线减少
3)单极法——一般不提倡。只使用一个电极治 疗时作用范围小而表浅,而且电力线将大量 散向四周空间而造成环境的电磁波污染。 (必须使用时,只限于小功率治疗仪而且应 将不用于治疗的另一个电极置于远离治疗部 位处,并使两级相背而置,否则电力线将集 中于两级间,电极下的作用将减弱、变浅。)
②体内极性分子在外加电磁场下旋转,形成 位移电流与周围分子发生摩擦而构成介质 损耗热
产热公式:Q=0.96J2gt/4g2+f2ε2 Q-产热量 J-电流强度 g-组织导电率 ε-组织介电常数 f-电流强度 t-作用时间 (肝脏,肌肉ε大,而脂肪小,故产热多)
(2)非热效应——组织理化特性的改变 5.生理及治疗作用 (1)对血管、心脏的作用
线分散均匀,作用深。 a)小功率:浅作用时间隙0.5-1cm,深作用时间
隙2-3c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功率:浅作用时间隙3-4cm,深作用时间5-
6cm。
……..
……..
间隙小作用表浅 ……..
间隙大作用加 深
间隙不等作用集中在间隙小的部 位
作用集中在小电极 上
C.两电极与皮肤作用的距离相等。 D.治疗部位表面呈斜面时,应使电极与之平
(5)对内脏器官的作用 ①缓解胃肠痉挛,增强黏膜的血流,改善吸收 和分泌的功能 ②作用于肝、胆、增强胆汁的分泌,增强其解 毒功能 ③作用于肺部,使肺血管扩张,改善肺功能 ④作用肾脏,使肾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尿分 泌增多。
(6)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 ①中小剂量——ESR↑,凝血时间↓, WBC↓,单核细胞↑ ②大剂量——使细胞成分↓ 造血器官——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作用,可见 RBC↑。
6.治疗技术与方法 (1)预备:超短波治疗机通常采用7.37m,6m,
其相应f为40.68MHZ,50MHZ 功率机有:小功率50-80w(五官科治疗
机),大功率250-300w(台式和 落地式两种)。
均采用电容电极——不同直径的圆形金属片, 外面包以橡胶,治疗时中间有毡垫、棉垫以 保持电极为皮肤距离或用空的支架支起,或 电极外有玻璃罩
⑤妇科疾病——盆腔炎、附件炎 ⑥皮肤科疾病——脓疱疹、带状疱疹、痤疮等 ⑦五官科疾病——耳鼻咽喉感染、颞颌关节功
能紊乱 ⑧肿瘤科疾病——高热配合化疗
禁忌症: ①出血倾向 ②活动性肺结核 ③心功能代偿不全 ④恶性肿瘤 ⑤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⑥体内有金属物 ⑦妊娠期时禁用
(5)注意事项 ①头部及小儿和老人的心区不宜进行大功率治疗。
衡。 E.表面凹凸不平治疗时,电力线易 平于隆突
部位,使加大两者间的间隙。 F.两电极大小应相等,否则小电极集中内力侧
可用小电极治疗患处。 G.两肢体治疗时,骨突处衬以衬垫,以免电力
线集中于骨突处。
凹凸不平的表面电极间隙 小 作用集中于隆突处
骨突处电力线集 中
骨突处垫以衬垫电力线作 用均匀
2)并置 ——电力线分散作用较浅
(2)操作方法: ①接通电源,治疗仪预热 ②选择电极——使电极面积稍大于病变面 积,包括周围的健康组织 。 ③电极放置
④调定时器
⑤将输出钮调至“治疗”挡,再调节“调谐” 钮,是电流指针调至适合的谐振点
⑥治疗结束,逆上述顺序关闭
③电极放置法: 1)对置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或脏器病变 注意事项: A.两电极之间距离不应小于一个电极的直径。 B.电极与治疗部位保持一定距离,电极间电力
C.Ⅲ级剂量——温热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 炎症、慢性疾病,急性肾衰竭;10~15~20分钟,每日1次, 15~20次为一疗程。(治疗急性肾衰竭时采用温热量, 30~60分钟,每日1~2次,5~8次为一疗程)
D.Ⅳ级剂量——热量:有刚能耐受的强热感,适用于恶性肿瘤; 40~60分钟,每周1~2次,6~15次为一疗程,与放疗、化疗 同步进行。
②大功率时不宜采用单极法。
③眼、睾丸、心脏、神经节、神经丛不宜采用大剂量。
④慢性炎症、慢性伤口及粘连患者不宜进行长疗程治疗,以 免增生过度,局部变硬
⑤工作人员工作地点离治疗仪>3m,尽量使头部不处于高场。 ⑥治疗时两条输出电缆应互相平行而远离,更不得交叉相搭, 以免交搭处形成短路;电缆亦不得打圈,因打圈处形成一个 线圈,有电流通过时,打圈处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反向电流 与磁场(即感抗),而减小治疗剂量。
(7)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作用 ①大剂量——使公鼠精子减少,使母鼠不孕 ②中小剂量——肾衰 ③小剂量——治疗肾炎、卵巢激素分泌失调 的妇女
(8)新陈代谢的作用: ①小剂量——刺激组织新陈代谢,修复和肉 芽组织生长 ②大剂量——起抑制破坏作用
(9)对恶性肿瘤作用
(10)对炎症的治疗作用: ①对急性化脓性炎症疗效好——用小剂量治疗 ②使炎症部位的神经兴奋性↓,达到镇痛作用 ③血管扩张,改善血循,血管通透性↑,组织营养 改善 ④内皮细胞功能↑,WBC和MP的吞噬作用↑,炎 症局限 ⑤有明显的脱水作用,此处Ca2+↑,K+↓, PH=27,消除组织水肿和酸中毒,减少炎症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