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爆炸性环境电气工程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20年12月目次1 总则 (1)2 基本规定 (2)3 爆炸性环境电气设备 (3)3.1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 (3)3.2防爆电气设备施工与验收 (5)4 爆炸性环境电气线路 (7)4.1电气线路的设计 (7)4.2 电气线路施工与验收 (8)5 爆炸性环境电气保护 (10)6 爆炸性环境防雷与接地系统 (11)6.1 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 (11)6.2 防雷与接地系统施工与验收 (11)起草说明 (11)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技术政策,保障爆炸性环境中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应采取防范措施,制定本规范。
1.0.2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性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必须遵守本规范。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1 矿井井下;2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及其制品的环境;3 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力装置区域;4 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5 水、陆、空交通运输工具及海上和陆地油井平台;6 以加味天然气作燃料进行采暖、空调、烹饪、洗衣以及类似的管线系统;7 医疗室内;8 灾难性事故。
1.0.3爆炸性环境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 本规范不考虑间接危害对爆炸性环境电气装置设计的影响2 基本规定2.0.1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之一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工程设计:1 在大气条件下,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2 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3 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
2.0.2 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时,应进行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气工程设计。
3 爆炸性环境电气设备3.1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3.1.1在爆炸性环境中,应选用与爆炸性环境相适应的,符合相关标准的,具有防爆功能3.1.2 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应根据下列因素进行选择:1 爆炸性环境的区域划分2 可燃性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的分级3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引燃温度4 可燃性粉尘云、可燃性粉尘层的最低引燃温度3.1.3 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保护级别的选择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表3.1.3 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保护级别的选择3.1.4 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性环境内可燃性物质的级别和组别,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气体、蒸气或粉尘分级与电气设备类别的关系应符合表3.1.4-1的规定。
当存在有两种以上可燃性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时,应按照混合后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电气设备,无据可查时,可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电气设备。
对于标有适用于特定气体、蒸气环境的防爆电气设备,不应超过其允许的适用范围,使用于其他的气体环境内。
表3.1.4-1 气体、蒸气或粉尘分级与电气设备类别的关系2 Ⅱ类电气设备的温度组别、最高表面温度和气体、蒸气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应符合表3.1.4-2的规定。
表3.1.4-2 Ⅱ类电气设备的温度组别、最高表面温度和气体、蒸气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3 Ⅲ类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应由相关粉尘的最低点燃温度减去安全裕度确定。
3.2防爆电气设备施工与验收3.2.1 防爆电气设备的接线盒内部接线应紧固。
3.2.2 防爆电气设备进线口的密封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爆电气设备接线盒的进线口与电缆、导线引入连接后,应保持引入装置的完整性和弹性密封圈的密封性,并应将压紧元件用工具拧紧,且进线口应保持密封。
2 备用进线口弹性密封圈和金属垫片、封堵件等应齐全,且安装紧固,密封良好。
封堵件只能用工具才能拆除。
3.2.3防爆电气设备验收,应进行以下检查,确认。
1防爆电气设备的铭牌应符合其产品标准要求,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级别、组别应与危险区域的级别相适应。
2 防爆电气设备备用进线口应做好密封。
3 正压外壳型“P”电气设备的通风、排气系统应通畅,连接正确,进口、出口安装位置应符合要求。
4 油浸型“O”电气设备不得有渗油、漏油,油面高度应符合要求。
4 爆炸性环境电气线路4.1电气线路的设计4.1.1 爆炸性环境电缆和导线的选择与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爆炸危险区内,除在配电盘、接线箱或采用密闭的金属导管配线系统外,无护套的电线不应作为供配电线路。
2 在1区内应采用铜芯电缆;除本质安全型电路外,在2区内,当采用铝芯电缆时,其截面不得小于16mm2,且与电气设备的铜材质连接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
敷设在爆炸性粉尘环境20 区、21 区以及在22 区内有剧烈震动区域的线路,均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3 除本质安全系统的电路外,爆炸性环境电缆配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1-1 的规定。
表4.1.1-1 爆炸性环境电缆配线的技术要求4 除本质安全系统的电路外,在爆炸性环境内电压为1000V 以下的钢管配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1-2 的规定。
表4.1.1-2爆炸性环境内电压为1000V 以下的钢管配线的技术要求4.1.2 架空电力线路严禁跨越爆炸性环境。
4.2 电气线路施工与验收4.2.1 爆炸性环境内的钢管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1 钢管与钢管、钢管与电气设备、钢管与钢管附件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螺纹连接,不得采用套管焊接,钢导管不得采用对口熔焊连接。
2 管路之间不得采用倒扣连接,当连接有困难时,应采用防爆活接头,其接合面应密贴。
仅用于机械保护的导管(通常指“敞开”的导管系统)例外。
4.2.2 电缆或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缆或导线的终端连接时,电缆内部的导线如果为绞线,其终端应采用定型端子或接线端头进行连接。
2 铝芯绝缘导线或电缆的连接与封端应采用压接、熔接或钎焊,当与设备(照明灯具除外)连接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
4.2.3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不得共用同一电缆或钢管,本质安全电路或关联电路,严禁与其他电路共用同一电缆或钢管。
4.2.4 电气线路,应进行以下检查验收,确认:1、直埋电缆工程在覆盖隐蔽前做中间检查验收。
2、电气线路隔离密封应符合要求。
5 爆炸性环境电气保护5.0.1 除本质安全电路外,爆炸性环境的电气线路和设备应装设过载、短路和接地保护,不可能产生过载的电气设备、短时工作或断续周期工作的电动机可不装设过载保护。
爆炸性环境的电动机除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装设必要的保护之外,均应装设断相保护。
如果电气设备的自动断电可能引起比引燃造成的危险更大时,应采用报警装置代替自动断电装置。
5.0.2为了实现带电导体与外露可导电部件间的接地故障保护,在爆炸性环境中,1000V交流/1500V直流电气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爆炸性环境中的TN系统应采用TN-S型;2. 爆炸性环境中中的TT型电源系统应采用剩余电流动作的保护电器;3.爆炸性环境中的IT型电源系统应设置绝缘监测装置。
5.0.3 爆炸性环境中,应设置等电位联结。
5.0.4 安装于爆炸性环境的电气装置的电气保护验收工作,应确保其操作及联动试验动作正确,可靠,符合设计要求。
6 爆炸性环境防雷与接地系统6.1 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6.1.1爆炸性环境中,应根据需要进行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静电接地和防雷接地的设计。
6.1.2除非另有规定,除独立接闪杆(线,带)应设置独立的接地装置外,不同用途的接地应共用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
6.2 防雷与接地系统施工与验收6.2.1 电气装置的接地必须单独与接地母线或接地网相连接。
6.2.2 接地系统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地系统隐蔽部分必须在覆盖前做好检查。
2、整个接地网外露部分的连接可靠,接地线规格正确,防腐层完好,标识齐全明显。
3、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规定。
起草说明一、起草说明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要求,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构建强制性标准体系和研编工作。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18年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7〕306 号),《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装置通用规范》的研编工作被纳入计划。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完成了研编报告的启动,中期评估,和验收,形成了《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装置通用规范》-草案,2020年3月验收通过。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司局函2020[46]要求,5月启动了编制工作。
之后又提交了规范名称变更为《爆炸性环境电气工程通用规范》(即现名)的报告。
在研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规范起草组又逐条梳理了条文,并编写了条文说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爆炸性环境电气工程通用规范》提出了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性环境的建设工程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需要强制执行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通用规范是一个技术规范,属于管理层面上的规定不应出现。
本通用规范不涉及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无论是气体环境还是粉尘环境。
本通用规范定位在危险区域划分完成后,在危险区内使用电气设备的技术标准。
本通用规范也不涉及防爆电气产品规范。
防爆电气产品制造,检验认证已有其专门的标准。
需要指出,爆炸性环境电气设备检查、维护与检修是建设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研编阶段,经过研究认为,这方面内容基于当前情况暂无强制性条款。
二、起草单位、起草人员和审查人员(一)起草单位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第一起草单位)、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华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二)起草人员弓普站、周小棣、张文成、李时、王又聚、赵明芳、刘立国、张秀芬、闫磊、张刚、王财勇、范景昌、李江、王树国、郭建军、胡海燕、王亚德(三)审查人员(不需要填写人员,留出空白即可)三、条文说明为便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建设、设计、施工、科研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规范编制组按条、款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
但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