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是由孙皓晖历经16载完成的一部大型历史小说,旨在“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
该书分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和《帝国烽烟》六部,浩浩五百万言,讲述了秦国自秦孝公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经过六代七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以及秦帝国在秦二世统领下迅速衰落灭亡的残酷事实。
本书根据大量的史实,将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想象力相结合,为读者重现了那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战国时代。
一、《黑色裂变》,绝境之中的涅槃
大秦帝国开篇描写秦魏少梁之战,秦献公大战中身中毒箭而亡,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
此时的秦国已破败不堪,山东六国视为“蛮夷之地”,意图瓜分秦国。
内忧外患中,秦孝公断指血书国耻石,广发求贤令招揽人才。
后商鞅入秦,掀起了至今仍备受争议的商鞅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商鞅变法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实施了“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的变法。
一举废除秦国的旧制度,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奖励耕战,严惩不法,将当时的秦国打造成一辆战争机器。
战国时期战争频发,打仗需要军队,需要粮食,而商鞅变法正是激励秦人去农耕,去参军。
实行连坐之法看似严酷,不近人情,实是禁止秦人私斗,避免内耗,实现秦国内部的稳定。
自商鞅变法始,
秦国的国力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充足稳定的战争储备和兵源使军事实力大增。
二、《国命纵横》,名士一言而诸侯震
第二部《国命纵横》主要描写了秦惠文王在位时,任用丞相张仪,针对苏秦的六国合纵政策实施连横国策,任用大将司马错,收复巴蜀。
国际上利用连横政策来搞乱山东六国的合纵,国内收复“天下粮仓”巴国蜀国,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战国发展至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派——纵横说,掌握此种学说的名士被称为纵横家,苏秦、张仪便是纵横家里的代表人物。
此部书也是围绕着合纵连横展开。
苏秦与战国四大公子搞合纵,联合六国对付秦国;张仪便搞起连横,一一拆解六国间的合作。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名士对各国局势的影响,名士一言可抵十万雄兵,天下局势尽在他们的一张嘴中。
难怪张仪在楚国被楚国令尹昭阳毒打昏迷后,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确定自己的舌头尚在否。
苏秦首提合纵,给了当时山东六国一个变法的时机,可是六国并没有抓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只是军事改革,旧的制度没有根除。
而张仪的连横能取得最终胜利,根本原因还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的强盛。
此部的亮点在于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拿捏恰到好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意气风发,敬佩张仪游说诸侯的巧舌如簧;为楚怀王利令智昏的行为忍俊不禁,又为秦惠王的“暮疯症”感到惋惜……
三、《金戈铁马》,傲视群雄的“虎狼之国”
第三部《金戈铁马》主要描写的是秦武王举鼎而亡后,秦国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任用范睢为相实施“远交近攻”国策,任用“战神”白起为将,征战六国,经长平之战一举消灭了山东强国赵国的五十万精锐。
至此,秦国傲视群雄,六国黯然失色。
此部书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战争场面,着重刻画了秦国战神白起,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水淹鄢城,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打破了《孙子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法则,自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来,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长平之战是本部书的高潮部分,长平之战前期秦赵相持三年,后赵国自觉经济实力不济便将赵括换下廉颇为将,秦国密排白起赴前线为将,于是便有了我们熟知的“纸上谈兵”与“坑杀降卒四十万”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秦国的又一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站上了战国食物链的顶端,统一六国终于有了资本。
此部书看起来最为荡气回肠,战争场面恢宏庞大,战略战法层出不穷,对大将白起、乐毅、田单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
四、《阳谋春秋》,强盛之后的低谷
第四部《阳谋春秋》主要描写了秦国的三次交接危机。
从秦昭襄王到秦孝文王,再到秦庄襄王,最后至嬴政继位。
在此期间,秦国进入一个低谷,秦昭王晚年力不从心,孝文王和庄襄王两代君王才不堪用,但孝文王在位一年病逝,庄襄王在位三年
病逝,并没有对秦国的发展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读此部书感觉被一种压抑的气氛笼罩,它没有《黑色裂变》里的坚忍悲壮、没有《国命纵横》里的妙语连珠、没有《金戈铁马》里的血气方刚。
此部书的主角可以说是“奇货而居”的吕不韦,与当时秦国的严峻刑法相比,其的治国策略在于化秦,即宽刑缓政。
在整部书里,弃商从政的吕不韦始终给人一种商人的感觉,和气生财,一切从利出发,做不到至公无私,导致了秦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荒诞动荡——嫪毐乱政。
后嫪毐被灭,嬴政亲政,吕不韦的化秦方略与嬴政的法治之论开始了正面触碰。
吕不韦的至伟功绩在于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李斯评价《吕氏春秋》但能公然流传天下,便是为天地立心,为庶民立命,化秦小矣,当化天下。
五、《铁血文明》,熠熠生辉的天下一统
第五部《铁血文明》是整部《大秦帝国》的高潮。
其主要描写了秦国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整肃军政,超拔新锐,兴修水利,夯定国本;而后发动连绵大战,统一中国并统一架构华夏文明体系。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秦始皇是一暴君,统一中国杀伐无数,焚书坑儒破坏文明,大修皇陵长城使民众积怨成疾。
但此部书使读者重新认识了秦始皇嬴政,他的雄才伟略、为华夏文明做出的贡献让人敬佩,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建天下驰道,决通川防,疏浚漕渠,……种种都是前无古人的大手笔,甚至影响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
此外,作者总结的六国灭亡的原因令人印象深刻,分别是:术治
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
亡六国者,实乃六国也。
六、《帝国烽烟》,昙花一现的大秦帝国
第六部《帝国烽烟》主要描写了赵高利诱挟持丞相李斯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而后秦二世、赵高乱政,激化了帝国初期潜在的各种矛盾。
于是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各国老世族趁势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势。
随着刘邦、项羽进入咸阳,大秦政权终结,最后项羽的一把火使大秦帝国灰飞烟灭。
此部书使读者有一种痛心、悲愤的情绪。
一路读来,我们的感受不免与大秦帝国的命运有了联系,我们看到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羸弱,和经变法后逐渐的壮大,历经一百三十多年实现统一,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这是何等坚韧的民族,这是何等富强的国家,这又是何等辉煌的文明,可是,统一后的三年,一切都灰飞烟灭。
在此书中,我们了解到“暴君”秦二世只不过是个弱智,秦始皇忠仆赵高是个性格极端、善于权术的宦官,丞相李斯有才无德,公子扶苏优柔寡断,大将蒙恬一味守正。
我们还认识到不甘命运的陈胜被人无情利用,颇受后世称赞的霸王项羽惨无人道、爱好屠城,是十足的华夏文明的破坏者……
《大秦帝国》整部书在重点讲述秦国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山东六国的讲述,比如燕国子之篡权、燕昭王复仇、乐毅灭齐;齐国齐威王变法、齐闵王亡国被子民活剐、田单复国;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晚年饿死沙丘宫;魏国魏惠王刚愎自用、视珠宝为国宝;韩国申不害
变法;楚国楚怀王流落而亡、屈原愤懑投江。
书中还描写了战国诸子百家,儒家孟子、荀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膑,道家庄子、慎到,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稷下学宫的论战,张仪孟子的两次辩论,庄子、荀子的思想阐述也尤为精彩。
《大秦帝国》是部大格局的历史小说,里面的人物、故事太多太多。
寥寥千言又怎能说尽书中的精彩。
在《大秦帝国》的开篇自序中,作者写道“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但“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
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
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可以看出,作者深切感受到深度发掘秦帝国历史精神,重现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对于当今时代的精神价值。
在坚持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不妨重新认识秦文明,重新感受战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