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1-5章)

劳动法(1-5章)


(二)依据具体内容划分职业劳动关系
依据具体内容,职业劳动关系可划分为:劳动合同订立、变更 和解除关系,工时与休息休假关系,工资报酬关系,职业安全 卫生关系,职业培训关系,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关系, 民主管理关系等。
(三)依据内容和性质划分职业劳动关系
依据内容和性质,职业劳动关系可划分为:典型(标准)劳动关 系和非典型(非标准)劳动关系。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劳动法的概念
(1)劳动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时期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其规 制对象。
(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 (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生存利益不受侵犯为理
依据此条规定,劳动法所调整的职业劳动关系包括: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职业劳动关系(包括但 不限于劳动合同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劳动合同关系。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解释,《劳动法》第2 条中的“企业”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的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包括工厂、 农场、公司等。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二、职业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该调整对 象并非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全部,仅是职业劳动关系。
就职业劳动关系而论,我国《劳动法》既展望未来,又着眼于现实,采用主体模式规定如下:“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 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
CONTENTS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二章 劳动者与劳动权 第三章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六章 劳动合同 第七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八章 劳动工资
目录/
CONTENTS
第九章 职业安全卫生 第十章 职业培训 第十一章 集体协商 第十二章 社会保险 第十三章 非典型用工 第十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五章 劳动执法 第十六章 劳动争议
二、劳动法的特征
(三)劳动法具有阶级性与动力性特征
考察劳动法的历史会发现,在劳动法 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中,有三条主线贯 穿始终:对象线索、理念线索和动力 线索。
(四)劳动法具有现代性和融合性特征
在劳动法上,既体现公益,也蕴含私益;既 体现国家的力量,也内含着私人的力量和 社会的力量;既有公法的强行法机制,也 有私法的契约法机理。劳动法实质上就 是通过体现国家力量的劳动基准(劳工基 准)和体现社会力量的集体合同(团体协 约)来限缩劳动合同(劳动契约)自由度的 公私法属性兼而有之的法律机制。
念。
(一)国外关于劳动法概 念的认识和见解
(1)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的肉体或精神 的活动。
(2)劳动法的定义中涵盖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对于反映劳动法部门 法精神(部门法品格)的法理念并未提及。
(3)“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种属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含诸如 民法、行政法,甚至是刑法之中的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规范。
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三、职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主体特定性 (二)内容双重性
(三)形式契约化
职业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为用人单位,是组织体;另一方为劳 动者,是自然人。职业劳动关系发生在特定组织和特定自然 人之间。组织相互之间或自然人相互之间一般不能产生职 业劳动关系。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三、管理的特性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依据产权成分划分职业劳动关系
依据产权成分,职业劳动关系可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的 职业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单位中的职业劳动关系、外商 投资企业中的职业劳动关系、私营企业中的职业劳动关系、 股份制企业中的职业劳动关系、合伙企业中的职业劳动关 系、个体经济组织中的职业劳动关系。
职业劳动关系含有财产因素,又兼有人身因素,是财产和人身混合 关系。这里的人身关系并非是指劳动者丧失独立人格的绝对的 人身隶属关系,而是指劳动者在保有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前提 下,其劳动力相对隶属于特定的单位,其本人也为此成为单位内部 的个体成员,接受必要的规章制度之约束和指挥命令之指示。
在现代劳动生活领域,职业劳动关系基本上都是契约关系,劳 动契约是产生和维系职业劳动关系的载体形式和合法根据。
1
(2)附随劳动关系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介入劳动生活的一个表现,在某种意义上,附随劳动关系是对职业劳动关系 的一种保障。
2
(3)附随劳动关系的产生具有法定性的特征。职业劳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产生与否具有自愿性;附随劳动关系一般 则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产生的,不具有任意性,具有强制性。
(二)我国学界对劳动法 概念的认识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劳动法具有保护性特征
现代劳动法在平等保护职业劳动关 系双方主体利益的目标下,更突出对 其中的弱者——劳动者予以倾斜性 保护。
(二)劳动法具有力量组合博弈的特征
透过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劳动法的世 界和视界中隐含着三重力量的动态 组合与相互博弈。所谓三重力量,是 指国家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和劳动 的力量。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四、附随劳动关系的内容与特点
附随劳动关系发生于以下劳动生活领域:劳动力的组织、管理、培训和中介活动,执行社会保险(实 现社会统筹的保险),工会活动和集体协商,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劳动争议的处理等。
附随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附随劳动关系在主体方面不同于职业劳动关系。附随劳动关系必有一方主体为国家机关或者社会组织(工会、社会 保险机构、就业服务机构等),另一方可能是用人单位,也可能是劳动者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