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2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展示秋景图片,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意境中,感悟秋,进入文中情境。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可是啊,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因为它能撩拨起文人们无限的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昂扬。

杜甫悲秋刘禹锡赞秋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投影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2、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二、文本探究(一) 相识—诵读感知作者说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故都的“秋味”。

那么北国之秋具有怎样特点深深的吸引着作者呢?(投影)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地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一起学习集中描写秋景的部分。

(二)相知——品语言、赏秋味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呢?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配乐朗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读边在文段找出文中典型的秋景。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这些景物可以说是并不美丽,甚至于看起来十分平常,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这些景的背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明确:寂寞小院幽、秋槐落蕊静、秋蝉啼唱衰、潇潇秋雨凉、胜日秋果奇(说明:将五幅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主问题一: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处自己喜欢的秋景进行赏析。

思考:作者选取的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投影)鉴赏提示:1、抓住修饰景物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2、抓住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学生活动:同桌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秋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朗读,有的同学负责鉴赏,读出自己的体会,结合老师的问题,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第一幅图:寂寞小院幽学生活动:1、小组中指派一名同学朗读相应的段落2、另一名同学进行分析,其他成员补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预设问题:①问: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为什么不去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地方去赏秋而只选择租一椽破屋来赏秋呢?那些有名的地方,游人如织,不能静下心来赏秋,而这里没有纷扰,环境清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安静的环境。

其一“破屋”就是一种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悲凉。

泡一碗浓茶泡茶的举动体现出一分清闲,“浓茶”有醇厚的苦味,在悲凉的气氛中品一碗浓茶,有一点在品味他自己有一点悲凉的人生,感怀身世,文化底蕴浓厚。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间畅阔之感,碧绿的,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净高旷,天无纤尘之感,体现了“清”。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①问:为什么能听见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之静。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明确:“细数”“一丝一丝”透出作者是清闲,也写出了作者内心之静。

“漏”——日光洒(照)在身上本是温暖的,可这里偏用一个“漏”字,漏下来的日光,不能洒向全身,温暖感不强,虽有日光,但是没有浓厚的暖意,实际上是作者的“心”在起作用,心是悲凉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静闲暇中透出一点落寞。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使作陪补。

预设问题:①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你认为花色的选择合适吗?为什么?明确: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作者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明确: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能够更加突出北国秋天的特有的绘景基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我把它命名为“寂寞小院幽”。

品味散文语言时,应抓住典型的词语,就像咬文嚼字里说的那样,换个词,可以使整个感情色彩改变。

第一幅画小结:(投影)秋味之“清”——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从色彩:碧空(碧)牵牛花(蓝)——秋味之“清”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细数”(心之静)秋味之“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读完品,品后读,可体会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找一名同学带着我们品后的成果来朗读“寂寞小院幽”这段,用有声的语言来诠释无声的画面。

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朗读此段,其同学点评。

第二幅图:秋槐落蕊静学生活动:指派一名同学朗读此段预设问题:①这幅秋景图侧重于体现“秋味“中的哪个特点?(静)能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吗?②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听觉:声音也没有(很静)嗅觉: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非常静)③改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改成“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可不可以呢?明确:不可以,两个句式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文中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是了为突出“静”,应将重点放在“声音”和“气味”上,因此原来的表达效果好④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漫步于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清静、闲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①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细腻—“一条一条”的丝纹细密,作者看的认真,细心。

清闲—行人少,扫帚留下的纹丝真真切切,慢慢地走,细细的看。

落寞—落蕊被一扫而空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之感。

这样的景像使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本图不仅体现了环境之静,更能体现心之静。

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心中的一丝清闲和落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凉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类比一下可以看出郁达夫悲伤意味。

如果不是万籁俱静,不会有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也不会有这样的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潜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心”。

第二幅图小结:秋槐落蕊静秋味之静:从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体现环境之静和内心之静。

秋味之悲凉:从直接抒情的句子可体会内心之悲凉。

学生活动:读第二幅画面。

1 2 3 下一页第三幅图:秋蝉抓关键词:微弱的残声,嘶叫“微弱的残声”本来就是一种凄凉,“蝉”夏生秋死,生命短暂,夏天生命力旺盛,人们称叫声为“蝉噪”,而这里作者写蝉的叫声用了“嘶”,这也是对蝉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种叹惋。

听着这样的叫声,不由心生悲凉。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以蝉声渲染了故都之秋的静、冷落、悲凉的气氛。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的鉴赏手法。

第三幅画面小结:秋蝉啼唱衰寒蝉——静、悲凉第四幅图:潇潇秋雨凉预设问题:关注秋声:雨声,人声①写秋雨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侧重突出哪个特点?A雨声突出静。

B“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本来就是愁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所以体现了落寞、悲凉。

②[改写]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人们的感叹声,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唉,天可真凉了——”改一下,改为“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

有什么区别吗?明确: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学生活动:读两个句子,感受比较两者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第四幅画面:秋雨—静,悲凉对话—感作,悲凉第五幅图:胜日秋果奇预设问题:①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这与清、静、悲凉的意境是否违背了呢?学生活动:自读此段。

明确:“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又有晚秋的悲凉。

从色调上看“淡绿微黄”属冷色调,体现秋味之“清”。

枣子七八分时熟是作都最喜欢的,熟透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体现悲凉。

以上我们赏析了本文五幅各具特色的秋景图,虽然每幅图所选择的景物不同,描写的重点也不同,但共通点是,它们都体现了故都的秋味,即“清、静、悲凉”。

一篇好的文章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的心底流出来的,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

那么,我接下来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三)相通——解背景,悟情感故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命题为“北平的秋”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的秋是充满眷恋的。

除了本文的题目外,文中首首尾都传达了作者对北平秋的眷恋。

请同学用饱满的情感,去品味,去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直接传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其他同学点评。

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体验,你会眷恋什么样的秋天呢?明确:喜欢秋的绚丽,喜欢秋的收获。

主问题二:眼中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郁达夫为什么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学生活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其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流露其中的感情。

设计意图:了解情感,知人论世不可少,人的不同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情感,此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情感。

这也是鉴赏散文的方法。

知人论世(先看屏幕这段话,然后看学案)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

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

郁达夫并非是一位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 (投影)——易前良《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学生活动:看学案,借助背景分析情感。

同一个秋天,心境、经历、社会背景不同,观秋的角度也不同,例如“秋雨”我们在高兴的时候,感觉那声音像音乐,心情不好的时候,感到的是烦躁。

就是这样,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他们笔下的秋也是不同的情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