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具体内涵则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即实行法治;通过实行法治,实现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历史沿革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强大,依法治国主张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进步观念开始广泛传播。

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形成体系、制度也经过了一个过程。

1996年2月8日,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的总结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7年9月,“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

这也标志着依法治国理念已经从宪法的高度得到了确认。

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不断的落实和推进。

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历史的必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也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依法治国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性质的要求,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制度创新,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实现国家各项民主事业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民主制度的科学化。

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制化,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

(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依法执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现形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将坚持依法执政作为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保证。

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更是党先进性的体现。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控制着国家政权。

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

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运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合理化的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

只有依法治国,党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

党要长期执政,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创新,体现和代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先进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不断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有过历史性的倒退。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落实和推进,正是党对民主法制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对执政方式不断探索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是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载体,是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实现和保障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全局性。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实现依法治理。

法律也即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社会规范。

同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个科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治观念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实现科学化、程序化。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完善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社会基本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是法律有滞后性,社会生活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法律只有适时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使法律得到遵守,受到信任,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如果没有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加强法制宣传宣传和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树立守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含义就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职权,合理的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接受法律的监督,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主体工程,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

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规范、公正执法;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努力建设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趋于健全,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

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并且依法受到监督,这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

总之,依法行政,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障司法公正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

扎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新时期的新情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

这要求不断深入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证公正、廉洁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