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
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关键词: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创设情境课堂氛围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巧妙置疑,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故人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来置疑。
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
巧妙置疑,设置情景是触发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
学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1950年土地改革时中央政府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2)三大改造中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所有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又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学生逐题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我又追问。
综上所述,概括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意见终于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体现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新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驰骋想象。
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机动灵活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例如:做小游戏、歌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创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讲授《民族团结》
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提纲:搜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结果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由于有了精心的准备,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所学。
有的演唱蒙古族的歌曲,有的讲述藏族的宗教法事,甚至有些同学竞穿上了维吾尔族的服装跳起了新疆舞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 鼓励学生置疑,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这句名言道出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置疑问难的重要地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惑”首先要鼓励学生置惑,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满足,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条,要勇于置疑、勇于创新,勇于想象。
提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置疑发难。
例如: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精心准备了教案、课件,可是在上课不久,学生竞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我及时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又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反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不要人民当家作主?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又顺利地过渡到
四项基本原则上来。
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与尊重,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愉快而轻松地享受创新所获得知识。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
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例如:在一堂综合复习课上,我有意识地将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评价,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称前者为民族英雄?而称后者为抗金名将?同学们满脸茫然,于是积极讨论、探究。
当他们释疑后,我又追问: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化深奥为浅显,争相回答:看主流,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要准确等。
这样的设计不仅巩固了知识,传授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运用多手段,采取新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87—9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