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电影《美人鱼》解读“饥饿营销”

从电影《美人鱼》解读“饥饿营销”

从电影《美人鱼》解读“饥饿营销”
大家都饿过,自然知道什么是饥饿,大家也应该听过营销,但当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大家是否觉得莫名其妙。

然而这个词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是每一个懂营销的人都无法轻易忽视的。

我们首先要知道“饥饿营销”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饥饿营销”呢?任何一个百科上都会呈现这样的概述:所谓“饥饿营销”,就是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具体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望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

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很多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让一些知名的品牌缺货,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

大家的高中政治课里一定讲过这样一条利益关系:供不应求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话,商家就会扩大生产。

扩大生产之后就是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那么“饥饿营销”的初衷就是让扩大生产后面的环节不出现。

对于饥饿,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无论哪种形式,这绝对是很不好受的一个过程,既要忍受来自精神的折磨,更要忍受身体中不断迸发的饥饿感,时间一久,特别容易让人陷入疯狂的情绪之中。

这个原理运用到营销之中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出现反效果。

下面小编就分别举例,以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带你读懂“饥饿营销”。

首先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刚刚过去的16年春节长假里,一个成功的“饥饿营销”案例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没错。

小编要说的就是大年初一上映的周星驰新片《美人鱼》。

自西游降魔之后,时隔三年,星爷带着大批重量级明星浩浩荡荡的再次闯入大众视野之中,堪称来势汹汹。

说到星爷,想必大家都是熟悉得不得了的。

从演员到导演,这个男人完美的演绎了一部光辉传奇。

周星驰向来属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那一类导演,一击即中这种特技是每个导演都想Get的,因为几乎没人能做到。

但他是周星驰。

《美人鱼》一出手,就应了海报上那句话——兴风作浪,人鱼无敌。

据悉今年春节7天长假里电影票房近30亿,与去年春节的17.5亿元相比,增幅可谓惊人。

其中《美人鱼》更是以14.73亿元的票房成绩拔
得头筹,成为了实打实的票房冠军。

第二位是《澳门风云3》6.85亿元。

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收获6.57亿元。

其中不得不说的是,《美人鱼》大年初一上映首日便以2.8亿元票房刷新多项华语片纪录,随后2天破5亿,6天破14亿。

大概是因为《西游降魔篇》的票房太好,星爷这一次显得信心十足,在《美人鱼》的宣传上完全使用了“路透”政策,大玩了一把“饥饿营销”。

《美人鱼》在上映之前,一直保持着神秘,始终没有举行提前点映或媒体看片,可谓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上映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宣传影片,周星驰史无前例地携主创开始了全国20城路演。

这是星爷首次以这种新奇的方式做电影的宣传,虽然辛苦,但他坦言这是“导演的本职工作”,“看到粉丝兴奋,再跑30个城市的话,我都OK的。

”此话一出,粉丝更是对影片的期待值大大增加。

不同于其他影片上映前热炒口碑的做法,《美人鱼》这次玩的就是“饥饿营销”,故事的庐山真面目始终没有曝光出来,周星驰表示,希望观众能够等到大年初一,一起去影院一探究竟。

这样一来,可算是饿慌了一众星爷电影的忠实粉丝。

一旦上映,电影院就被大批粉丝挤破了门槛。

小编在春节的尾巴里去会了一会这条鱼。

在重庆众多的大型影院里选择了平时并不特别热闹的博纳影城,地段上更是选择了不算商业区中心的边缘地带,晚8点的场次,但即使是这样,《美人鱼》的影厅里只有第一排的几个座位是空着的,对于一部已经放映6天的电影来说,还有那么高的上座率真的算得上非常成功了。

星爷的“饥饿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实,不同的行业具有相当多不同的特性,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适合做“饥饿营销”,即使单单放到电影行业来说,也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合,有太多的因素给予制约。

但就电影行业来说,深谙“饥饿营销”之道的代表人物必须给张艺谋一个人头,《金陵十三钗》开机前片方召开发布会,邀请了不少国际媒体出席,公布了男主角的人选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

随后就开始了全封闭的拍摄,不许任何媒体探班,“十三钗”造型及演员信息迟迟未透露,剧照也都少有发布。

备受关注的“玉墨”倪妮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被安排在洛杉矶的点映活动中,公映前一周才在内地亮相,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此前,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影片,也是走的“饥饿营销”路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饥饿营销”确实是个可运用的营销策略。

反之,若过度实施“饥饿营销”,可能会将客户“送”给竞争对手。

“饥饿营销”的本质就是运用了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

因此,企业如果在“饥饿营销”中实施过度,把产品的“虚”价定的过低导致消费者期望过大,另一方面又把产品供应量限的太紧,使得超过消费者等待时间或者可承受价格,令消费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转移注意力,寻找其他企业的产品。

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就是这样一本反面教材。

小米科技在完成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了450亿美元,跳跃式挤入网络公司全球市值前十名。

这让很多民众引以为豪,因为中国公司占了这个名单的一半。

但是,当你成为一名消费者尝试购买小米手机时就会发现,你根本买不着!他们的“饥饿营销”导致了流失大批潜在客户,夸张的形容一下这种做法,就叫“自掘坟墓”。

对于小米的销售形式,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苹果手机,小米手机在走像苹果手机的“饥饿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在苹果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已经清楚的用数据证明,这是个行得通的办法。

而小米公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成功,既然苹果能在这条路走得这么成功,小米也相信自己能大获全胜。

然而“饥饿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蒙骗”,这类吊胃口的做法虽然一段时间内会吸引人的兴趣,可长期来看,人的耐性必然会在一次次的等待中消失殆尽。

因此,如何把握消费者的耐性尺度,将是小米“饥饿营销”策略里必须要考虑的一环。

“饥饿营销”意味着市场的份额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虽然说手机市场是巨大的,但是也是有着一定的限度,如果其他的品牌迅速崛起,对于小米的“饥饿营销”也是会产生影响的。

其次,消费者对于小米的产品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话,很有可能他会忍不住长此以往的饥饿感,从而把目光投向其他的类似产品。

华为之前就曾推出过荣耀3C等产品,目的就是与小米对碰,更有可能的就是把一些立场不坚定的米粉,拉到自己的阵营中。

现在华为新推出的产品几乎与小米同时发售,目的就
是与小米抢占市场份额,华为不做“饥饿营销”,却想以小米的“饥饿营销”作为突破口,创造更高的销售额。

这无疑就是小米手机过度“饥饿营销”带来的弊端。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商品的竞争,“饥饿营销”也好,话题炒作也罢,无论是何种营销方式和手段,如果产品本身缺少了过硬的质量和品牌,都将会被市场淘汰。

小米一直以来得以站稳市场的关键,就是能够依靠低价闯进高配置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价比。

未来如果小米不能继续做到这点,一旦小米的配置降低,或者价格上涨,或者跟不上市场个性的脚步。

那么等待小米的,一定是无情的淘汰。

我们必须知道一点:“饥饿营销”与市场竞争度、消费者成熟度和产品的替代性三大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在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心态不够成熟、产品综合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饥饿营销”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否则,所有的产品推广和后续营销就只能是商家的一厢情愿。

换句话说,“饥饿营销”比较适合一些单价较高,不容易形成单个商品重复购买的行业。

同时,产品或服务有一定的差异化或优势,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范围的品牌黏性。

看了两个不同行业的“饥饿营销”案例,一成一败间,大家不难发现“饥饿营销”运行的始末始终贯穿着“品牌”这个因素。

首先其运作必须依靠产品强势的品牌号召力,也正由于有“品牌”这个因素,“饥饿营销”会是一把双刃剑。

剑用好了,可以使得原来就强势的品牌产生更大的附加值,用不好将会对其品牌造成伤害,从而降低其附加值。

看明白“饥饿营销”就能适当的运用,而此间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一个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