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969-1979)摘要: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是美苏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关系的暂时缓和,它给东西方关系带来了缓和,使得整个国际局势趋于缓解。

“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和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尖锐矛盾,美苏关系自二战直至苏联的解体总体上都是处于对抗状态。

为什么在四十多年的对抗史中会出现一个十年的缓和时期呢?这种缓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呢?本文就从苏联方面来探讨美苏缓和期间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关键字:缓和和平共处核力量中美关系研究综述:国内关于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的原因的研究有很多,有从是从美国或是苏联单方面对缓和进行综述和分析,有的从美苏两个方面来研究。

美国方面的有:宋鸥《尼克松缓和战略评析》、林治华《美国外交政策的曲线:从尼克松到里根》及资中药主编的《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研究苏联原因方面的有:盛昊云《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比较全面地从美苏两个方面评述缓和的有黄正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丹·考德威尔的《论美苏关系》,和。

西方对七十年代的缓和的研究,集中在缓和前期尼克松尤其是基辛格的缓和构想方面,而且大多对缓和持批评态度。

比如:西摩·赫什的《权力的代价》、沃伦·纳特的《基辛格的总构想》、理查德.C.《尼克松一基辛格时代:重建中的美国》、科拉尔·贝尔的《缓和外交:基辛格时代》。

本文试图从苏联方面对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进行研究。

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

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

本文主要从五方面来阐述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影响(2)苏联发展经济的需要(3)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其自身核力量的认识(4)中美关系的推动作用(5)国际局势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

通过这些原因的探究可以看出,七十年代的缓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然而在这其中各参与者赋予缓和的具体内容,使得缓和错综复杂,须要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确凿的研究后才能看清。

缓和冷战的主要对手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制定国际行为准则的进程。

因此缓和既是在冷战框架中美苏互相推行的一种缓和政策,同时又是这种政策所形成的美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

美苏关系由尖锐冷战时期向有限缓和时期的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最后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即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苏联积极推行缓和外交战略,其意图在于把它当成一种与西方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方式,力求在不使用武力或直接运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称霸全球的目的。

虽然苏联的缓和外交战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但是它对各国间竞争方式的转变以及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一、“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平共处”是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历史与思想原因。

苏联外交一直强调和平共处,在苏联有关外交的文献与著作中,基本上都是使用“和平共处”来描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从含义上来看,与“缓和”相近的俄文是“和缓国际紧张”。

苏联在阐述外交政策时常常交替使用“和平共处”,“缓和”与“和缓国际紧张”。

它们是指缓解紧张局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正常化,在和平共处基础上从建国际关系的进程,这表明苏联对国际事务的责任心。

苏联主张在国际关系中不使武力,尊重各国的平等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促使限制军备竞赛和裁军,加强国际安全与信任,自觉遵循国际法。

苏联强调要用军事缓和与扩及世界各地的缓和来补充政治缓和。

葛罗柯1973年9月26日在联大的讲话中强调“缓和”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国际关系根本变化的开始。

”缓和意味着克服矛盾和来自反对和平共处的阻力。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曾经三次企图走同美国“缓和”的道路,这就是1956年的波凶事件,苏伊士运河之后的“日内瓦精神”以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

赫鲁晓夫认为避免核战争是必要的,途径是谈判、妥协、合作以及和国家对维护和平共处承担义务。

联真正实行缓和,走向同美国缓和的道路是在勃列日涅时期。

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和美国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苏美没有进行反对对方的战争,如果不可考虑美国在短期内参与反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话。

苏美彼此之间没有领土要求。

苏美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潜力,都对对方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兴趣。

苏美两国社会意识不同,存在两种制度的竞争,然而这种历史分歧不能在和战场上解决。

苏没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利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及时调整了对外战略,提出缓和战略,苏联对缓和战略作出如下解释:“缓和是紧张的松弛”,“短暂的缓和作为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同冷战的长期紧张相对立”;它意味着愿意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分歧和争端。

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信任和能够考虑彼此的合法利益。

1971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抛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宣称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首位”,同美国进行“友好”的对话与谈判。

①苏联勃列日涅夫政府从此开展了积极的“缓和”攻势。

二、实习缓和政策是苏联发展经济的需要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国内经济进行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实力得到提升,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不断缩小。

至1970年,苏联国民收入上升为美国的65%,钢铁、石油、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越居世界首位。

②本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及军事力量的提高使苏联有能力也有信心采取更为积极的对外战略。

但是,长期大规模军备竞争,造成苏联经济畸形发展。

苏联的整个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基础,轻工业产品和食品供应十分缺乏,拥有广阔肥沃土地的苏联甚至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再加上苏联长期实行的“平行市场”的经济理论事实上越来越证实是行不通的。

到六十年代末,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

苏联迫切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技术和资金。

因此,缓和成为苏联借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手段。

同时缓和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苏联由于经济困难所带来的与美竞争的压力。

1971年美国生产大约30%的世界财富,而苏联是15%。

苏联的经济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生产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根据苏联的官方材料,1955年一1958年的生产增长率是10.9%,1958一1967年下降到7.2%,1967一1973年则下降到6.4%。

西方计算的苏联经济增长率是:1950一1958年为6.4%,1958一1967年为5.3%,1967一1973年则为3.7%。

苏联迫切需要西方的贸易、经济援助和科学技术来为苏联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据统计,“苏联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联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6亿美元,而1971—1980年猛增至300多亿美元。

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大大加速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并且,西方国家也对苏联的市场和能源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③这也达到了苏联积极推进东西方缓和的目的。

同时在与美国相差很大的总体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之下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和全球竞争,自然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苏联需要一个缓和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

此外,正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苏联虽然在战略核武器上实现了与美国的均势,但面对巨额的军费开支和军备竞争的压力,它迫切需要通过谈判、签定协议的方式把这种核均势固定下来。

在1966年4月举行的第23次党代表大会上,柯西金强调需要扩大东西方的交往,以便获得西方的技术,“在我们这个时代,现代世界中正在进行的科学和技术革命要求有更加自由的国际接触,也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更加广泛的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清楚了。

”④但是当时苏联与美国的贸易却极为有限,1965年,美国对苏联的贸易额只占全部西方非共产党国家对苏联贸易额的 3.3%,1968年仅占 2.4%,1969年占3.7%。

三,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其自身核力量的认识苏联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受到极大的刺激,随即倾注全力实施一项坚决的系统的长期计划,扩充所有各种军事力量—导弹轰炸机、坦克、潜水艇和战斗机。

从1965年到1968年期间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在苏联的导弹计划面前逐渐失去了优势。

苏联在1965年大约有220枚洲际弹道导弹、100多枚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到1968年3月增加到860枚洲际弹道导弹和120多枚潜艇发射弹道导弹。

尽管当时美国以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和656枚潜艇发射弹道导弹仍占有优势,但苏联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⑤苏联战略核计划是要在数量和大小上都赶超美国,着重制造大型的导弹,从而能够投掷重得多的有效载荷。

这样,苏联导弹的有效载荷较重和数目上即将取得的领先与美国技术上的优势相抵销,双方战略核力量基本达到均势。

2009年9月11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的冷战期间有关苏联核政策的材料显苏联对核武器,核战争及自身力量的认知也是推动苏联采取缓和影响苏联对缓和的认知的重要因。

⑥1960年70年代初苏联对核武器的破坏性,自身核力量的限度及美国对苏首先实施核打击的后果等方面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1972年苏联在一次军事演习中模拟了美国对苏联的首次核打击情况简报显示美国的核打击将会导致八千万苏联人死,85%的工业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并对其他军事设施造成巨大毁坏。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此极为震惊。

苏联的政治及军事领导人意识到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认为要不惜任何代价来避免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核战争。

同时,苏联对美国核力量的战略劣势,加之苏联无法确保在美苏核战争中取胜与对美国发动先发打击的恐惧,及其对核威慑的严重依赖。

都使苏联本能地避免原子战争,防止美国对其军队和领土使用核武器。

这些因素都促使苏联与美国搞对等关系。

⑦因此,从解密的材料来看,苏联对核战争的后果对自身核力量与安全等方面的认知是苏联采取缓和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对苏联的缓和观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可以解释苏联对美缓和的动因而且也可以从中解释苏联在与美核对抗中退缩的原因。

四、中美关系的推动作用196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破裂,使苏联视中国为威胁,而中美之间的接触更引起了苏联的关注。

因此试图通过对美缓和以阻止中美关系发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是苏联采取缓和态势的动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