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的特点作者:吴杞棠指导老师:徐孝明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
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
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
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
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
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
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
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
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
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
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
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
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
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
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
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
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
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
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
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
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美苏的激烈对抗到了最为紧张的顶点。
古巴导弹危机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这是因为美国的力量相对下降、对外政策失利、越战的不能自拔,而苏联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大有发展。
同时,欧洲局势渐趋正常,美国不得不正式承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对此,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而勃列日涅夫则正式推行了“和平共处”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美苏高层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并达成了一系列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发表了大量的宣言、声明,签订了众多的条约、协议。
在军备控制,特别是核军备的控制上,美苏之间都作出了相互的让步。
这是国际关系走向缓和的表现。
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介入了亚洲、非洲的一系列军事冲突,特别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不断扩展自己的军事、政治义务,使得美苏之间重新走向了对抗。
苏军大举进入阿富汗后,美国立即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的制裁,卡特主义并随之出台。
苏联对此则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抛弃了缓和的方针而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的进攻。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苏联及其东欧盟国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变更,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与美国抗衡与竞争的能力。
此时美国亦加强了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因而美苏之间又趋向了缓和。
但是此刻苏联已渐渐走向瓦解。
布什政府的上台,更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为美苏冷战划上了句号。
可见,美苏冷战史便是美苏间的对抗与缓和相交替的历史。
在美苏强烈的对抗的背后,美苏也进行过缓和的尝试,但缓和的另一面,冷战双方的对抗总不能避免。
二,冷战与热战一部美苏冷战的历史,不仅仅是“冷战”的历史,也是热战的历史。
在欧洲,冷战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
在20世纪以前,欧洲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欧洲的中心地位直到美苏的崛起后才有所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个侧翼大国。
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也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欧洲是传统的权力中心,有着强烈的帝国主义烙印,是列强的主要集中之地,长时间以来地缘政治形势也较为稳定与简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各列强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实力大受削弱,而美国和苏联却迅速得到强大。
因而,战后欧洲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被美苏迅速填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德国问题是美苏在欧洲关系的关键问题,因而战后美苏在德国问题上不免要发生大的争斗。
战后德国的分区占领、两次柏林危机的爆发,直到柏林墙的建立都体现了美苏的对抗。
此外,针对对方,在军事上美苏还分别成立了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在经济上是巴黎统筹委员会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政治上当然是双方分别结成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这些相对应的组织或机构大大加剧了冷战的进程。
柏林墙建立以后,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
自此以后,美苏在欧洲的对抗形式充分地表现为间谍战、宣传战等相互攻击,少了两军对峙的局面,也少了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危险。
自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到冷战的结束在欧洲地区基本上都是以“冷和平”式的对抗存在,这种对抗最终也没有转为正式的战争。
但是美苏在亚洲的关系并非能与欧洲所比拟。
亚洲在冷战中一直以热战的形式出现着。
1950年6月,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60年代美国又大举进军越南战争。
苏联方面,1979年苏军大举侵入阿富汗,直到1985年底苏联在阿富汗的驻军达到15万之多。
朝鲜战争是美国直接参与的战争,而它的另一方,北朝鲜与中国却缺少不了苏联的支持。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不但向越南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而且还派遣了军事人员和顾问。
亚洲一系列的战争大大地刻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
亚洲的冷战以热战的形式存在有着众多的原因。
亚洲地区自近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特别是欧洲列强的侵略,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战后,亚洲地区的民族觉醒与民族解放运动大量涌现,使得亚洲地区的政局较为动荡。
当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趋于稳定时,美苏便将目光转向了亚洲。
然而,对于欧洲而言,亚洲地区无非也只是美苏双方战略的边缘地区,因而当亚洲的冲突影响到冷战双方的利益时,为了避免双方的直接冲突,美苏双方都优先考虑采取代理人进行军事对抗。
这些对抗“双方出兵都是有限度的,美苏都不会全力以赴,不存在相互间势均力敌的直接核威慑,风险较小。
”k 但是,美苏在亚洲地区没有固定的盟国,就算有盟国,大多也是政局不稳,力量薄弱。
因而有时候美苏都不得不亲自出兵。
这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使得美苏在考虑双方的关系时都较为小心,并且达成了一定的游戏规则。
因而亚洲地区的战争若是有了冷战一方直接参加,另一方则处于较为隐蔽的状态。
如苏军入侵阿富汗,美国虽然宣布进行封锁,但也只向阿富汗提供武器装备而不派遣部队。
因而,尽管在亚洲的冷战常表现为热战,但冷战最终还是没有转化为全球性的热战。
无边的蓝天,如纱的白云,茫茫的大海,乘风破浪巨轮,因为有爱,一个小小的世界,就会安排他们相见,或许你买的船票,和她就在一个船舱里,就是不在一个船舱,甲板上也会相遇,一块沐浴着海风的吹拂,一块欣赏着大海的波涛。
不觉间走到了一块,当谈完大海的宽阔,在论海风凉爽时,才知道对方并不熟悉的人,交谈中就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下了船到了一个同一的城市,就是自己的依靠了,相依为命,在艰难在困惑,日子总算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你说这是不是因为爱才走到一起来呢?也许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但谁也不知道谁的名字,也不知道都在什么单位,只在是下班的十字口彼此投过一个眼神,就这样在风雨里等待,也无法去打听,也没有勇气敢问对方,偶然的一次班车上,坐在了一块,去同一个城市玩,也没有什么目地,纯粹是一个人出去散心,有情侣人终成眷属,苍天安排了一次机遇,就走到了一起,当成为一家人时,自己单位的人几个都是她的亲戚,他的单位几个人都是他的亲戚,可当时谁给你介绍呢?苍天安排的亲眷没有一丝缝隙,百分之百的成功。
因为有爱,男女的结合没有什么理由,爱你没有商量,现在的旅游发展的特别快,当你走出世界的时候,你发现生活很有意思,不知乍的,一个车上,东南西北的人都有,只要坐在一个车上,就如同一家人似的,瞬间就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车上有老的,有少的,有中年的,短时间的相处,就如同父母和儿女,兄弟和姐妹,有说有笑,相互关系,分离时,都有一种恋恋不舍的那种感觉,用佛的观念来说,因为缘分还没有修到,只能今生短暂的相聚,很有意思,就因为有那么一段爱的缘分,今生天意就安排了一段旅游的机会,令人很欣慰。
因为有爱,生活中苍天给你周围安排了很多朋友,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他们和你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就是一次会议,一次酒宴,一次下乡,或许在朋友家相逢,或许路上见的多了,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原因,番正是认识了,有个什么事情,你也不知是别人知道了,都来帮忙,有人叫你大侄子,有人叫你哥,有人叫你弟,还有称同学的,好象一家子人似的,谁也没有图谁什么,说句老实话,有些都不知他们在什么单位,这些人就这样从认识到熟悉,亲如一家,一见老人去叫叔姨,同辈我在称他们哥,弟,姐和妹,在小的也就是我侄子了,因为有爱,我成了天然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