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初三语文试题(120分钟150分)一、积累(28分)1.书法史上论及楷书,素有“颜、柳、欧、赵”之说。
“柳”即柳公权,其用笔之法在于心正。
心正笔正,他的书法在唐朝,一时尊为书法圣品,民间曾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结合图片,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柳体楷书特点的一项是:(B )(3分)A、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B、匀衡瘦硬,骨力遒劲,结构严谨C、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安排妥贴D、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2.下列词语加线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3分)A.愧怍(zuò)魁梧吹毛求疵(cī) 骇人听闻B.狡黠(xiá)繁琐面面厮觑(qù)尽态极妍C.膂(lǚ)力磐石荒谬(miù)绝伦悲天悯人D.笨拙(zhuō)慰籍断壁残垣( yuán)重峦叠障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 经验告诉我们: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汽车模型。
C.电影《战狼2》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社区养老”的模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A、《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和“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中的“万钟”都是古代的容器。
B、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对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C.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D.契诃夫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家。
《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反动的时期。
5、默写(8分)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③、《渔家傲秋思》声色相称,描写边塞独特奇异风光,渲染边塞萧条肃杀、荒凉寂寥气氛,点明战事紧张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④、歌曲《剑心飞扬》中这样唱到“我用一世风光,换两袖无常,等那剑气淡了马蹄萧萧,冰河离梦遥,百里麾,五十弦,这世间英豪,谁人愿等闲。
人不寐,酒一杯,君王轮回。
了却昨日和明天,是谁。
”这首歌多处化用古诗词名句,请写出三句相关原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或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文学名著。
(1)(3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兵器叫(如意金箍棒),重有一万三千五百斤,本是大禹治水时用来定海的一块神铁,所以又叫(定海神针)。
水帘洞内的石碣上写着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2分)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
那檀溪阔数丈,水通湘江,其波甚紧。
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
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
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
回看之时,追兵近矣,玄德着慌,纵马下溪。
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
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
A.以上文字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情节)。
B.却说玄德上得岸来,遇到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人也。
道号“水镜先生”,其人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其中“凤雏”是指庞统。
(3)外国名著(3分)“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
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上文中的“你”是罗彻斯特,“我”是简爱,这段独白表现了主人公的主要是独立自主、追求平等的个性特点。
二、阅读(52分)(一)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7、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B )(2分)A.《龟虽寿》(曹操)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C.《竹里馆》(王维)D.《月下独酌》(李白)8、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4分)比喻(2分)。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1分),生动形象(1分)。
(或者:对比(2分)。
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1分),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1分)。
)9、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2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1分)。
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二)课内文言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1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木取道,下见小潭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C、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D、何以.战必以.分人11、曹刿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是什么?(3分)答出三点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会掌握战机。
(三)课外文言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②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13、翻译句子(4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3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15、请根据本文,概括孟子的语言特色。
(4分)①善用比喻,比喻都根据日常生活所设计。
②在修辞上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
③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④在语言上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二分)葡萄月令汪曾祺一月,下大雪。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葡萄出窖。
③三月,葡萄上架。
④四月,浇水。
⑤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
池里放满了水。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⑥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
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
《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
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
""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
再浇,果粒就会涨破。
"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
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⑦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⑧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
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⑨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⑩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⑾七月,葡萄"膨大"了。
⑿八月,葡萄"着色"。
⒀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⒁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
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⒂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
我们要去割稻子。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⒃十一月,葡萄下架。
⒄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⒅下雪了。
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⒆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
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
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
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16、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分)示例1:文章第6引用《图经》(1分),说明中国人早就发现了葡萄藤组织的特别之处(1分),增强了说服力(1分)。
示例2:第6、13段都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葡萄喝水惊人和九月葡萄园的宁静(2分)。
17、这篇文章的语言和结构都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分)语言:①大量使用口语,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1分)②朴实简洁,又不失典雅,如:“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1分)③善用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
(1分)结构:看似随意,实则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剪裁精心。
(3分)村庄厉彦林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国人大都出身农民家庭,成长在农村,具有天然的乡村情结,怀揣着乡情、乡音、乡韵,思念着乡亲、乡土、乡风,心中总是有着理不清、割不断的乡愁。
②常有人探问:“乡愁,源头在哪?”③答案聚焦于一个普通而简单的词:“村庄!”④村庄是人类生存的图腾,是人生的原点,就像缠绕在大地胸前的珍珠项链, 被季节一次次摊晒;恰似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被岁月的手掌无数次描摹;犹如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被虔诚的亲情反复翻阅与咀嚼……心有千结,情有万缕。
村庄里的每一缕风,每一朵云,每间房屋,每棵庄稼,每束秋草,每群牛羊,每缕炊烟,每截恩怨,无不蕴含淡然而永恒的乡愁,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
⑤2014年中秋节,我和夫人带着儿子、儿媳,与我三个妹妹家相约同行,分别从济南、临沂、日照市出发,又一次集中回到养育我们的那个小山村,那个全国六十多万个建制村中的一个小山村,小得连县里的地图都不舍得标一个点的小山村,看望年迈的爹娘,团圆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