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改重点工作和任务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x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精神,按照省、市医改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公益性质,围绕“巩固完善、创新提高、组织保障”三个方面,突出转机制、促规范、建秩序、抓监管四个重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区情特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一、巩固深化现有医改成果
(一)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落实基层卫生补偿机制
1.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其服务常住人口每万人配备1名公共卫生岗位。
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落实办公用房政府补助政策,按照同地段商业房平均租金标准或其租房合同(以低者计算),由区财政,各街镇、大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承担租金。
2.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区“两级中心”规划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加快实施。
对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居、村,逐步落实不少于30㎡的家庭医生工作用房,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打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1公里”。
率先在芜湖路街道各相关社居委落实家庭医生工作室,取得经验后,全区推广。
3.设立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专项工作经费,按照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的金额,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分别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4.对继续提供服务的村卫生室和村医,结合其服务人口和考核结果,由区,街镇、大社区按照5:5比例落实“以奖代补”经费;各街镇、大社区、居村结合在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和村医数,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核补村卫生室工作经费,同时对村卫生室水电、物业等收费予以倾斜补助。
(二)完善基层绩效考核制度,盘活基层人员管理活力
5.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各项补助和项目经费进行挂钩,继续实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奖励政策,全面落实主任(院长)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6.从收支结余中拿出不超过10%比例的资金统筹设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主任(院长)和业务骨干奖励基金,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7.探索建立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8.培养扎根基层、医术精良、群众满意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启动新一轮“社区名医、好护士”评选工作,落实相应的津贴激励措施。
9.积极参加x医学人才“双十双百”(引进培养10名“领军人才”,推动10所医院提质升级;评选100名“江淮名医”和100名“徽乡名医”)工程。
在评选“社区名医、好护士”的基础上,积极选拔基层骨干医师参与“徽乡名医”评选。
(三)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10.精心组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民生工程项目。
落实“一免三优先”政策,根据群众健康需求拓展有偿签约服务,科学设计针对不同人群、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偿服务包,合理确定价格,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11.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引导和宣传动员,建立卫计系统与街镇、大社区、居村联动机制。
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创建行动,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和服务质量。
将家庭医生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有偿签约率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安排情况纳入街镇、大社区目标考核内容。
12.落实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收入分配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的政策,对不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未纳入家庭医生工作小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不参与相应经费的分配。
加强管理与督查考核,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和服务质量。
(四)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13.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药品耗材采购“两票制”,继续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积极参与“沪苏浙皖闽”四省一市药品耗材联合采购,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14.建立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分类精准施策。
对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开展跟踪监控、超常预警。
二、创新提高改革效果
(五)深化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保制度
15.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向和省、市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要求,建立健全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成立区深化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区医改委”),下设办公室在区卫计局(简称“区医改办”),推进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16.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水平,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
(六)推行高年资护士转岗社区试点,探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17.完善高年资护士转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机制,设立区高年资护士转岗社区专项工作经费,探索建立高年资护士绩效激励机制。
积极与医联体上级单位或三甲医院进行对接,争取选派高年资护士下沉到试点社区开展工作,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18.开展“阳光100健康进万家”行动,由高年资护士牵头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护理医生团队,每名护士服务100个家庭,
重点围绕“三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四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康复),转变服务模式,拓展护士执业空间,满足群众需求,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19.依托x立医院延伸举办的望湖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样板,并将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到全区其他区域。
依托x滨湖医院老年科在医养结合方面的优质资源,与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x护理院,在人员配备、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积极打造医养结合管理新模式。
20.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协同共享机制。
出台措施,支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的等公共卫生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七)试行“区聘街用”卫生人才管理机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问题
21.强化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政策协同,试行区聘街用人才管理机制,人员岗位招聘和使用在全区统筹,重点向工作量大、服务人口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新建机构倾斜。
22.实施村医培训培养计划,鼓励村医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3.制定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配套方案,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培养,建立合理的全科医生梯队。
(八)加快推进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升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
24.对接建设省、市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医学检验、影像检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等医疗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基层落实相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设备。
25.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医助手)实施。
根据x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及部署要求,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惠民服务,为居民提供身份识别、智能导诊、预约挂号、网上支付、双向转诊、慢病管理、跨机构看病就医,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医疗服务。
(九)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6.巩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开展新一轮中医药场所建设和设备填平补齐工作,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与度。
27.全面实施基础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x”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
组织开展中医临床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推荐参加x基层名中医评选。
(十)探索建立对公共卫生机构的考核激励新机制,盘活医疗卫生资源
28.针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计服务等公共卫生机构机制不活、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绩效考核与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
(十一)探索建立综合监管体系,促进医疗机构管理合法合理
29.全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激励与惩处并重机制,落实《x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收受商业贿赂处理办法(试行)》,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基于唯一执业代码的医务人员诚信行医记录档案,规范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
30.完善医疗服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创新执法监管手段,实现机构、人员、诊疗科目“三合法”,促进检查、用药、收费“三合理”。
三、加强医改工作组织保障
(十二)认真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31.制定x-x年基层卫生建设发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省级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以示范作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32.制定综合医改成效评价办法,与区医改委各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定性和定量、日常监测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适时对医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对工作落后的单位负责人实行约谈。
33.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设备购置、重点科室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细化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卫机构投入倾斜政策。
3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医改政策和成效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群众合理预期,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和良好的改革环境。
35.区医改委各成员单位要把综合医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加大推进力度,立足职能,加大对综合医改的支持力度,建立纵向、横向联动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