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三年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为逐步缓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XX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正式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改革的近期和长远目标。
随后,国务院公布了近期医改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五项重点改革。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和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稳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医改成效不断显现。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
去年,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亿人。
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亿人,在20XX年的基础上增长%,提前完成了参保人数达到亿的目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同时,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去年,城镇居民医保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配套推进基层机构改革,制度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他说,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国已有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安徽、江西等8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
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进一步显现。
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开始减轻。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有关部门在不断总结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基本药物采购指导意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意见。
政府主导的省级非营利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在31个省广泛建立,以省为单位、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合同管理、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
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在80%以上实施基本药物的县得到推广,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除西藏外的30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制定和备案审核,11个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兑现到位。
20多个省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核定。
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岗位聘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去年,各级政府把“强基层”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得到了切实加强。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20XX 年建设的基础上,去年中央又安排资金支持了近900个县级医院、16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22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1250个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极大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医改实施方案预定的建设任务提前基本完成。
各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实施,逐步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
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岗培训广泛开展。
同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9000名左右,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的5000名订单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已经顺利入学。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去年进一步明确,突出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推动这些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
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重心逐步转移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居民健康管理上来,努力使城乡居民不出乡镇、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去年,各地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位负责人说,各省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到位。
全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和%,全国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4%和%,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超过96%。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广,3550万高血压患者、919万糖尿病患者和17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
浙江、上海等地还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拓展服务的深度和范围。
各地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育龄妇女“两癌”检查、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改炉改灶和改厕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组织实施,超额完成年度预定任务,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新增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实施顺利,累计完成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2400例左右,阻断率超过75%。
去年,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启动实施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规划,安排中央投资20亿元支持了110所省、市、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并安排了11亿元配备相应的设备。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这位负责人说,围绕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中央确定的上海、镇江、鞍山等16个国家重点联系试点城市和各省去年确定的试点单位全面启动试点,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补偿机制等改革。
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
同时,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办法,扩大改革受益面。
一些地方以病人为中心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缩短看病就医等候时间,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全国已有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门诊预约、错峰就诊和分时段就诊,3800多所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1300多家医院试点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我国去年还进一步完善了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国家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组织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
目前,组织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1100个三级医院与2381个县级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和支援机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
上海、北京等东部9省份与西部8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省际对口支援关系。
这位负责人说,20XX年,多元办医的格局进一步优化。
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扫清了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发展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有力促进了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
有关试点城市制定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和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
20XX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相继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
这次医改凝聚了各方智慧,立足基本国情,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长远谋划,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出了配套建设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主要任务;同时,从优先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出发,明确了近三年重点推进的五项改革任务。
医改实施以来,各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成效逐步显现。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
全民医保是医改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
一是着力扩大医保覆盖面,从制度上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中央投入509亿元,解决了历史遗留的600多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同时统筹解决了200多万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
4573万农民工也已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
截至10月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增加到亿人;新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参合人数达到亿人。
二是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
20XX年,将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多数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60%和60%。
超过5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泰州、珠海等地还对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是不断完善城乡救助制度,救助对象从五保、低保对象扩大到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兼顾门诊。
20XX年中央财政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达到110亿元,比20XX年翻了一番。
截至9月底,今年已累计资助4912万人参保参合,直接救助1026万人次。
今年6月还启动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尽力为不幸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已保障2300多名农村儿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四是提高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
大力推广“一卡通”等办法,%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地区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的新农合统筹地区首先实现县域内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并分别有1/2和1/3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地市级和省级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出台跨制度、跨地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及经办流程,改进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服务,长三角等地区建立了异地就医区域协作机制,广受关注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正逐步解决。
天津、重庆、宁夏等地区在提高基本医保统筹层次、城乡统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湛江、洛阳等地还探索委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保业务,提高服务效率。
(二)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基本药物制度是本次医改提出的一项新制度,旨在保障基层用药的安全有效和方便可及,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一是明确制度的政策框架和实施步骤。
出台了制度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从药物遴选、采购、配备使用以及医保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基层实施。
二是逐项细化和落实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