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概论》思考题一、概念(23个)1.P5幼儿园课程: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P12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内容,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音乐等。
3.P1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所有体系的完整性。
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综合课程并不以牺牲学科体系为代价。
5.P12显性课程: 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6.P 3 9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7.P40生成性目标 :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8.P41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
是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9.P66 幼儿园课程内容: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10.P89课程组织: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1.P97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支架教学: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简言之,就是通过教师的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的过程。
13.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育意图不直接通过教师,尤其是不直接通过教师的语言而借助于教学环境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幼儿,是间接教学的最大特点。
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发现学习为主。
14.直接教学: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
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学习。
15.P132形成性评价 :也称过程评价。
它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
16.P134相对评价:在某一类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将该类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基准所具备的特征及其程度。
17.P255园本课程:园本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
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18.P128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19.P185区域活动: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20.P201五指活动课程: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编。
课程的内容由五方面组成,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
它在幼儿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课程内容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的课程。
21.P208幼稚园行为课程: 张雪门创编。
针对当时幼稚园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提倡幼稚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教育化。
22.P169单元主题活动: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
23.P38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特点是把一般的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对所有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
二、简答题(19个)1.如何把握幼儿园课程实质的变化?①重心的转变: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
②态性的转变:课程本质观由静态到动态。
③价值取向的确立: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和谐发展。
④涵盖性的增强:幼儿在园的一切有教育性的活动都是课程。
2.P5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幼儿教育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石的位置,直接影响幼儿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及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具有基础性。
幼儿园课程只向幼儿传递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因此有启蒙性。
②、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幼儿课程必须以实现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因此要具有全面性。
一些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态度及基本的常识都是幼儿要学习的,且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适合他们学习的也必须是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
其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
③、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体现在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灵活运用;幼儿园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④、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因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为幼儿创设有利的环境,提供各种机会使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⑤、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幼儿园课程总是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他们,影响他们的发展。
3.P42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有哪些?①对幼儿的研究②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③对学科知识的研究4.P3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有哪些?①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特点是把一般的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对所有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
②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③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5.P82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哪些问题?①课程目标缺失:选择课程内容时,体智德美诸方面不完全,偏重智育;内容偏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比重,较少情感方面的内容。
②课程内容超载:量大质不优。
③课程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的生活:学习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不是兴趣和需要所在。
④课程内容偏向本本: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
⑤课程内容缺乏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该包括对内容条理性、逻辑性的调整,这种调整重在评价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6.P99课程实施有哪几种取向?①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②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③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7.P136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对象所包括的内容。
①课程方案评价:指教育主管部门或幼儿园在比较选择课程时,对备选课程方案的课程理念、课程机构、课程资源等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决定是否采用或推广。
②实施过程评价,是整个课程系统运作的中心环节。
包括了解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反应、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师生互动的质量、学习环境。
③课程效果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评价幼儿的发展、教师行为。
8.P220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请简单叙述?以感官教育为核心,含①感官教育:感官活动是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因而感官教育是她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直接目的是使儿童感光敏锐,间接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观察、判断、区别、比较、归类等能力。
②日常生活练习:用于帮助儿童学会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发展大小肌肉动作和肢体的协调,学会自我控制,培养独立、自主、专心、合作的态度,最终形成儿童独立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③语言教育:语言机制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包括听说、写、读三方面教育。
④数学教育:旨在增进儿童的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及推理能力。
⑤文化科学教育:包括天文与地质、地理与历史、植物与动物及人类艺术等。
9.P257园本课程有哪些特点与功能?特点:①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
②在课程权利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
③在课程民主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④在课程开发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生成性。
功能:①园本课程是有效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保证。
②园本课程建设是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
③园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是幼儿园课程理论的重要生长点。
④园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幼教政策、法规的要求。
10.P261园本课程开发需要那些基本条件?①办园理念:理念是一所幼儿园的灵魂,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潮流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作支撑。
②幼儿园背景: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相应条件、原有基础和存在背景为创建平台。
③发展机制:园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个体的临时行为,而是幼儿园组织系统的长期行为,需要相应的发展机制作保证。
④师资建设:园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⑤课程研究:园本课程研究是在园本课程研发与创建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科学研究并加以解决的活动。
⑥课程内容:园本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向。
11.教师教的方式与策略有哪些,请简述?言语法:讲解、谈话、讨论直观法:示范、演示、范例、情境表演实践法:观察、操作、游戏、练习发现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的机会,使幼儿自己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