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概论
• (一)成熟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 (二)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 • (三)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 (四)行为主义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一)成熟理论
• 1.理论概述 ①主要观点: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 决定的,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展, 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可能改变这些发展 模式。 ②代表人物:格塞尔 ③双生子爬梯实验 ④发展原则 • 2.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2)发展的源泉—动作
•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 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内部心 理结构的积极互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指主体的 动作。
(3)建构学说
• 皮亚杰指出,感受外部刺激的主体,通过同化和 顺应的机制来适应环境。 • 主体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成为同化. • 主体改变自身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称为顺应。 •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会激活平衡化的过 程,而平衡的连续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3.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应重视对人格培养,强调儿童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可将游戏和艺术两种活动作 为儿童表现和表达情绪、情感重要途径。 教师应多为儿童提供创造性活动和让儿 童感到满意的机会,以促进儿童心理健 康发展。
(五)多元智能理论
• 1.智能的种类 • 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 多元智力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被誉为“多元智力理论” 之父。 • 他认为人类具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逻辑数理、 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生存智 慧。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环境因素会 影响儿童智能的发展。
(三)行为主义
• 1.心理的本质 •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即 使是思维这样的高级心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行为。 • 行为的基本因素是刺激(S)与反应(R),公式表述 为S-R;一切行为的发生和变化都可以用S-R这个公 式来解释。
(三)行为主义
• 2.强化理论 a.华生强调反应后的刺激,即强化。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 及时强化有关,即刺激;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b.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为重复强化提供了强化。 c.强化的种类: • 直接强化: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强化。 •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 自我强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夸美纽斯是近代分科课程的鼻祖。
综合课程
(2)课程 决策层次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
(3)课程功能的视角
悬缺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论
观看视频,思考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 • • • • • • • ①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希望 ②自主对羞怯和疑惑(1~3岁) 意志 ③主动对内疚(4~6岁) 勇气 ④勤奋对自卑(6~12岁) 能力 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忠诚 ⑥亲密对孤独(20~25岁) 爱 ⑦繁殖对停滞(25~65岁) 关心、自私 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 智慧、绝望和无意义感
双生子爬梯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利用同卵双生子来证明成熟因素和学习因素究竟哪一个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力量。
实验过程
格塞尔找了一对未满周岁的孪生兄弟作为被试,采用爬梯训练来进行实验。他准
备了一架小梯子,梯子宽30cm,每格之间的间距为5cm,梯子两边有扶手,并且在每格
楼梯上都抱着厚厚的绒布。两兄弟看到梯子,立刻产生了兴趣,围着它爬,并试图爬 上去,但是没能成功。格塞尔选择弟弟在48周大的时候先进行爬梯训练,每天花10分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
20世纪50——70年代: 幼儿园课程的实质是指幼儿园所设科目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
幼儿园课程概论
反映幼儿园某一科目的客观规律的整体教育结构——赵寄石 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冯晓霞 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 的总和——李季湄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的 选择、组织和提供综合性、有益的经验——虞永平
4.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 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 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 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 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幼儿园课程概论
(二)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理论
• • • • (1)发生认识论 (2)发展的源泉—动作 (3)建构学说 (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 2.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发生认识论
• 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 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 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 科学知识的一门学科。
动态 课程观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 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关于教育目标、教育内 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评价的一个系统。
幼儿园课程概述
二 、 课 程 的 类 型
(1)课程 组织形态视 角
学科与儿 童关系 分与合 的关系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1)心理发展的源泉
• 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 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 “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 活动的产物。
(2)发展的过程
• 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转化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心理发展的中介——符号,即借助符号将外部 心理过程转化为内部心理过程。
(3)儿童文化发展的法则
•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 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 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种是作 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 作为内部机能。
(4)最近发展区
• 儿童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 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 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 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 在这两种水平或状态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每门科目、教学规律和各 门之间的厝。关注幼儿的经验及过程价值。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 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概论
(二)要素
幼儿园课 程目标
幼儿园 课程要素
幼儿园课 程评价
幼儿园课 程内容
幼儿园课 程 实施
幼儿园课程概论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基础性与启蒙性
全面性与生活性
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整合性 潜在性
幼儿园课程概论
作业 1 .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课程的类型有哪 些?
2.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 哪些?应如何理解这些特点?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三)行为主义
• 3.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在幼儿园课程中,可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小 目标,突出目标的外显性和层次性。实施过 程中强调操作性、小步渐进、积极反应、及 时反馈。重视行为主义思想言及的强化,特 别是反应后的强化。
(四)精神分析理论
• 1.弗洛伊德理论 • ①无意识和意识 • ②人格结构说 •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 3.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 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雪门 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 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张宗麟 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有二:一 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与人的接触 ——陈鹤琴
20世纪20——40年代: 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活动的经验
钟的时间训练,教他如何把小手撑在爬梯上,如何把小脚紧跟着抬起来。看上去动作
灵巧、敏捷的弟弟在爬梯时却显得十分笨拙,常常是一只手搁在楼梯后就不知道怎么 做了。训练一个月后,他才能勉强地独自爬上小梯子,速度非常缓慢,动作也不协调。
高 双生子1 开始训练
基线
没有成熟准备 有成熟准备 双生子2 开始训练
双生子2
2.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 • 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 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 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具有衔接性,循序渐进. • 重视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3.维果茨基理论
• (1)心理发展的源泉 • (2)发展的过程 • (3)儿童文化发展的法则 • (4)最近发展区
• 实验结论:
哥哥训练2周后就很快能灵 活的爬梯子了,与经过了5周 训练和2周练习后的弟弟达到 了相同的爬梯水平。
2.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幼儿园应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并尊重儿童自身 的规律,切忌急功近利。为儿童提供的各种材 料和活动,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准备状态”, 即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尚未达 到“准备状态”时,不要人为地给儿童发展施 加压力,而应耐心等待儿童的成熟。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主要内容
1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