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一、虚词1.《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遂,继事之辞也。
”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矣,语已词也。
”“乎,语之余也。
”4.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
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
◎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
“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
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
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
”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
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
”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
”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小雅·甫田》:“我取其陈。
”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
孔颖达曾提出“动义”这个术语。
《易·颐·疏》:“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谓之朵也。
” 这是汉语动词这个语法术语的胚胎。
元代刘鉴《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正式提出“动字”(相当于现代的动词),“静字”(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和名词)。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相当于现代的名词),从而使实词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
西汉初《诗毛传》开始用词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形容词的词性。
其一是用词尾“然”。
◎《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其二是用“××貌”。
◎《鄘风·干旄》“孑孑干旄”,传:“孑孑,干旄之貌。
”其三是用“××声”。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传:“薄薄,疾驱声也。
”其四是用重言。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隆隆而雷。
”唐孔颖达疏继承毛传声貌词之说而有所发展。
◎《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
”◎《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然”,“薄薄,车声状。
”◎《卫风·硕人》“硕人其頎”,疏:“以类宜重言,故笺云頎頎然也。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问题,先秦人已有所涉及。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乃瓜。
瓜也者,始食瓜也。
”古人还注意到了使动和意动。
◎《国语·楚语》:“子尚良食,吾归子。
”韦昭注:“使子归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
”◎《易·丰》:“丰,大也。
”王注:“音阐大之大也。
”疏:“凡物之大,其有二种: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之阐弘使大。
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
”第三节句法研究一、句子结构先秦时代,古人便开始注意了句子结构。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 即认为“王”是“正月”的定语。
《诗毛传》中有不少分析句子结构的例子。
◎《周南·关雎》:“琴瑟友之。
”传:“宜以琴瑟友乐之。
” 明“友”做动词用;“琴瑟” 则是“友”的状语。
◎《周颂·天作》:“天作高山。
”传:“天生万物于高山。
”用介词“于”表明“高山”做“作”的补语。
二、语序《诗毛传》已有不少对语序的分析。
◎《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传:“迩,近也。
争为近言。
”原诗用的是“维……是……”特殊语序,《传》改成了一般语序。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出“置言有位”,“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强调了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的重要性。
三、句式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古人对这一语法现象的认识是颇为深刻的。
◎《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毛传:“言无忧也。
”◎《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传:“岂不,言有是也。
”第二章《马氏文通》第一节《马氏文通》的作者和时代马相伯(1840—1939)、马建忠(1845—190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两人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和双语教育,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两人经过十余年的勤求探讨,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他们,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19世纪末叶,马建忠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第二节《马氏文通》的内容《文通》全书共10卷,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正名,第1卷。
这是全书的总纲,开宗明义,对本书的字、词、次、句、读等作出界说。
第二部分实字,第2至6卷。
详细论述各类实词。
第三部分虚字,第7至9卷。
详细论述各类虚词。
第四部分句读,第10卷。
专论句法。
马氏首先根据字有解无解,把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然后再各分为若干小类。
一、实字1、名字,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又分为两小类:公名(普通名词);本名(专有名词)。
2、代字,相当于现在的代词。
分为四类:指名代字;接读代字(其、所、者);询问代字;指示代字。
3、静字,相当于现在的形容词、数词。
分为象静(形容词);滋静(数词)。
4、动字,相当于现在的动词。
分为外动(及物);内动(不及物);同动(有、无、似);助动(可、足、能);受动;无属动词。
5、状字,大致与现在的副词相当,但又包括了做状语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
二、虚字马氏根据虚词的意义、语法功能把虚词分为四类。
1、介字,与现在的介词相当,只是还包括了起连接作用的“之”。
2、连字,与现在的连词相当。
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捩连字、推拓连字。
3、助字,与现在的语气助词相当。
分为传信助字(表示叙说、论断、感叹语气);传疑助字(表示疑问、反诘语气)。
4、叹字,与现在的叹词一致。
三、词、次、比“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
主要有七类:1、“起词”,与现在的主语相当。
2、“语词”,与现在的谓语相当。
3、“止词”,与现在的宾语相当。
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
“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
主要有七类: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语。
6、“司词”,相当于现在的介词宾语。
7、“加词”,相当于现在做状语的介词短语和同位语。
“次”:“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 马氏共立了六个次。
1、“主次”,大致相当于主语。
2、“宾次”,相当于现在的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3、“偏次”,相当于现在偏正词组中的修饰成分。
4、“正次”,指偏正词组中的中心词。
5、“同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同位语。
6、“前次”,与同次相对而言,在前者为前次,在后者为同次。
“比”:“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进行比较。
共分三项:1、平比,所比两端相等。
2、差比。
“两端相较有差”,相当于英语的比较级。
3、极比,“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
相当于英语的最高级。
四、顿、读、句“顿”:是指句子内部朗读时的小停顿。
“凡句读中字面少长而辞气应少住者曰顿,顿者,所以便诵读,于句读之义无涉者也。
”顿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无直接关系,但能从节奏、停顿等语感上间接揭示有关的结构。
“读”:指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
“句”:“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
第三节《马氏文通》的成就《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
”缪子才《〈马氏文通〉答问》:“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
”黎锦熙《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邢庆兰《中国文法研究的进展》:“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
”陈望道:“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时候开始。
” (《〈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目的:作者的直接目的是总结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规则,要变读古文难为读古文易。
间接目的是缩短人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好腾出时间来学习自然科学,从而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