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将迎来六年十倍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将迎来六年十倍的发展空间

一、新能源汽车确定性高速成长新能源汽车确定性高速成长,稀缺属性凸显,上调2015年销量预测至25--30万辆,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历来是汽车销售旺季,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从季节规律上看,下半年历来是汽车销售旺季,去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是上半年的3倍,差距明显。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接近八万辆,下半年的数据将进一步增长;电池产能瓶颈逐渐突破:动力电池上半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新能源汽车不能及时放量,随着电池企业扩产项目投产,电池产能的瓶颈正在逐渐突破;新兴商业模式拉动:新的商业模型兴起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新的特点,分时租赁已经在全国展开,打车软件引入新能源汽车将会是下一个重要的需求增长点;地方补贴下半年逐步到位:“十二五”规划到期考核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的地方配套补贴落地,能够直观的拉动下半年产销量上升;二、行业基本面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新能源汽车产销火爆,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6月全球电动汽车销售火爆,万辆规模逼近历史高点,比亚迪夺得销量冠军,中国7款车型入围20强;从上半年产销量来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基本没有悬念;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入,对于新能源汽车前景高度看好:1-7月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本规模将近千亿,单动力电池环节就有约15家公司投资达400亿元,在明确补贴下行的情况下投资放量充分说明产业端对于市场发展空间的高度看好.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业绩开始释放:经过系统梳理产业链条,在下游需求3倍以上放量的情况下,中游四电(电池、电机、电控、电空调)及相关设备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状况,业绩放量明显;同时上游材料及资源品中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占比迅速提升,带来新的活力;1、新能源汽车板块弹性对比2、新能源汽车板块弹性对比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四、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将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随着整车放量,产业链同样迎来六年十倍的发展空间。

1、下游整车市场--微型车市场空间:微型车指符合“双80”标准,享受国家补贴的A00级轿车,2014年新能源微型车销量28,129辆,预计到2020年,微型车年销量将达到32万辆。

市场格局:目前主要是众泰、奇瑞、时空、新大洋和康迪五家瓜分市场,由于购置和使用成本低,前期推广迅速;未来微型车市场有可能面对两大挑战,一是国民电动车规范化以后的低速车提升,二是瞄准国民电动车市场的乘用车下沉。

未来发展:微型车竞争核心在于使用场景,定位家庭使用的第二、三辆车;本身与新兴商业模式契合,分时租赁和打车软件打开新的市场空间;2、下游整车市场--客车市场空间:2014年客车市场销量万辆,市场推广来自三大动力:地方政府推广压力的直接传导、公交燃油补贴向新能源公交倾斜、新商业模式的带动。

我国采用商用带动乘用的发展路线,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客车年销量将达到20万辆;市场格局:客车市场门槛高,基本是内部竞争。

2014年宇通占据市场份额30%以上,比亚迪和南京金龙紧随其后,销量前五名的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60%以上,宇通、比亚迪和金龙系的第一梯队地位短时间内难撼动;未来发展:相比传统客车市场,新能源客车有望形成传统直销、融资租赁和线路运营三种模式并存的情况,融资租赁能够使公交公司实现轻资产运营,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比例较低,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突破。

3、下游整车市场--乘用车市场空间:乘用车受消费端驱动,推广关键在于充电设施完善、摇号限行优惠政策、购置和使用成本降低,安全性能提升。

2014年乘用车销量25,553辆,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将达到40万辆,在四大车型里弹性最大,市场空间最广。

市场格局:目前市场主要由比亚迪、北汽、江淮、上汽四家主导,比亚迪布局最早、车型最全,明星车型比亚迪秦销量遥遥领先,“74”战略全市场覆盖;北汽新能源坚定纯电动之路,依靠资源整合销量迅速上升;上汽和江淮属于第二梯队,已经各自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未来发展:虽然目前市场由国内车企主导,未来外资以及合资车型的逐渐丰富仍会给市场带来冲击,同时互联网企业掀起造车热潮,BAT、乐视等已经开始行动,相比微型车和客车,乘用车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最大。

4、下游整车市场--物流车市场空间: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于城市物流车需求激增是市场爆发的基础,2014年新能源物流车仅有500辆,我们预计到2020年销量有望达到8万辆。

市场现状:传统货车污染环境,城区限行,城市内的物流运输规范化严重不足,效率低下;而新能源物流车零排放,且享受国家补贴,能够代替传统物流车拿到进城许可,是满足各方需求的有效解决办法;未来发展:国内众多企业已经瞄准物流市场,除了北汽、上汽、东风、比亚迪、宇通等有实力的企业以外,也有新兴的企业不断参与竞争,国内新能源物流车刚刚起步,将成为各大车企争夺的下一个战场。

五、充电桩产业链市场空间: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723座充电站,万个充电桩,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例仅有1:4左右,《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近期出台,预计到2020年充换电站数量达到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充电设施建设市场空间千亿左右。

市场现状:充电桩产业链发展仍有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习惯尚未定型;大规模集中式快充对于电网的冲击不易解决;充电设施利用率低,仅靠收取充电服务费难以盈利;市场发展:电网、中石化等大国企、北汽等整车厂以及各类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均参与竞争。

目前充电基础设施有限,盈利主要来自电费差价和充电服务费,各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需要充电基础设施形成规模,运营企业方能掌握更多核心数据,充电设施的“互联网+”端口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1、核心零部件--市场空间测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部分,电池占整车成本最高30%-45%左右,电机电控占比20%-25%,整车和其他部分占剩下的20%。

从板块弹性上看,动力电池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最高,板块空间也最大。

零部件板块按2020年市值排序:电芯>电机控制器>电机>BMS>PACK2、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整车性能。

2014年我国动力电池需求量约为3GWh左右,到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放量,动力电池需求将上升至37GWh左右,按照现有电池价格估算,整个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近千亿元,在所有零部件中空间最大。

技术路线:国家创新工程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高,由磷酸铁锂转向三元材料已经确定,各大车厂切换迅速,高工锂电预计今年国内三元锂电池占动力电池总量比例20%,明年将上升至50%,逐步超越磷酸铁锂成为主流路线;供需关系:根据我们的测算,2015年的规划产能不能完全释放,整个动力锂电池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到2016年,不完全统计规划产能将达到40GWh,随着产能的不但释放,动力锂电池的产能供求关系可能发生逆转,分化明显,引发行业洗牌.2、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竞争格局:从2014年数据来看,AESC、LG和比亚迪占据全球出货量前三,比亚迪、国轩、力神、中航锂电等企业在国内出货量领先。

国外电池厂与整车厂有紧密的股权合作关系,而国内除了比亚迪自产自用以外,电池厂与整车企业的配套关系仍然分散。

另一方面,国内电池性能与日韩企业的差距明显,三星SDI和LG化学在国内的新厂明年将会投产,会对国内电池企业产生冲击,压缩生存空间,加上供求关系将迎来逆转,国内电池行业的洗牌不可避免。

谁能胜出:根据竞争格局来看,胜出企业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设备先进,自动化水平高;质量控制水平领先,避免系统性风险;技术开发水平优秀,不断开发新产品;产能充足,满足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需求;没有前期投资包袱,新产能加有经验技术人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3、零部件--电机电控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机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整车放量将会拉动行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的市场空间将达到400亿元。

竞争格局:国内市场参与者分为三类:1)传统其他领域的电机生厂商转型跨界;2)从成立之初就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的企业;3)具备传统整车及其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从技术水平上看,国内电机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差不大,整车厂大部分与国内企业合作,未来市场空间逐渐上升,不排除国外企业参与竞争,但是所受冲击将低于电池行业。

未来发展:主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新入投资很难抢占高地,行业在存量间转化;通过并购重组,强强联合,有资金优势和技术市场优势的形成联盟将构建极强的护城河。

4、核心零部件--电空调市场空间:电动空调是新能源汽车中除电机外能耗最高的汽车零配件,对续行里程有1/4~1/3左右的影响。

按照大中型客车6万元/套,乘用车5000元/套的均价估算,到2020年电动空调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60亿元。

客车空调市场目前是主导,乘用车市场增长空间大。

市场格局:大中型客车空调市场集中度较高,乘用车市场相对分散。

客车空调销售模式以公交、汽运公司直接点单为主,客户粘性较高,毛利率水平也高达40%,国内市场已被松芝股份、湖南华强和广州精益等瓜分,后入者很难拿到订单。

乘用车空调市场多以标配模式为主,市场竞争激烈、相对分散,利润水平也较低,目前外资企业仍具有明显优势。

未来发展:客车空调市场主要格局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强者恒强”局面将会持续。

乘用车空调市场尚未洗牌,行业有待进一步整合,具有技术和客户资源优势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方能占据主导。

六、电池制造--锂电设备市场空间:锂电设备按照锂离子的生产流程可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设备,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效率和一致性。

2020年动力锂电池的总需求量将达37GWh,是2014年的十倍以上,动力锂电池扩产直接拉动设备需求;周期性与成长性共存:制造设备的需求来自下游产能的扩张,通常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根据测算,2016年动力电池的供需关系可能发生逆转,2015年将是锂电设备增速高点。

锂电设备高低端市场分化明显,电池龙头与设备龙头绑定更紧密。

本轮大规模扩产潮结束以后,高端市场仍然能够享受产能稳步增长带来的成长性。

2、电池制造--锂电设备市场格局: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并存。

低端市场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适用性差、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低;高端市场企业技术水平高,产品定制非标准化,客户粘滞性高,利润也较高。

目前国内锂电设备市场仍然分散,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进入高端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