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文学概论最后课
思想标准
• 第一、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
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巴尔扎克
• 第二、文学作品流露出作家的特定倾向。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
二、文化结构的描述
• 阿尔都塞对文化结构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 主体的反抗意识。
• 阿尔都塞的观点对于完整解释西方历史上的革命 会显得捉襟见肘。对此,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认为在文化霸权的争夺上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存 在协商、谈判和妥协。这种文化观就混杂了社会 群体的观点,也为文本分析脱离狭隘的统治阶级 观提供了可能。这样阶级属性之外的文化范畴比 如性别、身份、种族等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第二、理性判断力
第三、文学史眼光
第四、社会关怀意识
Page
31
要坚持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 度,反对 “捧杀”或 “棒杀”。
坚持客观全面 的公正态度, 反对媚俗、违 心之作。
坚持艺术民 主的平等态 度,倡导百 家争鸣。
批评家的态度
常见的文学批评写作的文体样式
评传式 评点式 序跋式 论文式
以诗论诗式
• 古典诗学形态
• 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 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 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 从事这类批评的主要是职业 批评家、学者故又称专家批 评。 • 这类批评往往从特定的学术 背景、学科路径或艺术见解 出发去阐发文学现象的意义 、并在阐发中提出或论证新 的理论或批评观点。
• 功用型批评侧重从社会效果来评
文学概论考试安排
文学批评
目录
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的类型
文学批评的实践
文学批评家与文化研究
Page
3
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的 含义和性质
文学批评原 则和标准
文学批评的 意义
Page
4
一、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
• “文学批评”的历史
源于欧洲
“批评”出现在明清文学理论和批评
活动中,李贽\金圣叹等人的小说评点
《离骚》做了评论,并提出屈原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观点。
• 社会历史批评法是指通过 • 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 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 法。
• 它强调文学是一定的社会 历史环境的产物,其批评 的任务在于阐释文学作品 的社会历史原因及社会影 响。
斯达尔夫人强调宗 教、风俗、和结晶 以“兴会”感悟作者 文批不应是逻辑式的, 而应是“感兴”式的
叶燮“兴起”
艺术直觉和审美 体验。
一、20C初以关注文学性 和陌生化为主的俄国形 式主义文论
四、20C60-80Y致力于 文本解构的法国和美国 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 义
语言批评法是指依托 语言学发展起来的关 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 其在文化中的功能批 评方法。
• 泰纳提出影响文学 的三要素说:宗族 、环境和时代 • 孟子的“知人论世 ”说
•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 维柯、法国斯达尔夫人和 泰纳
孔子的“兴于诗”
感兴批评法属于 中国古代独具特 色的批评方法,
文学是“志”、“情”、 “兴”的表达
杜甫标举“感兴”、 “诗兴”
侧重挖掘和鉴赏
作家在作品中的
文学创作依赖于作 者从生活中获得“感 兴”并“伫兴”
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
流价值需求。
• 它往往根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公
众利益等去评价作品,强调作家
的社会责任感、作品在提供审美
享受时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
• 新闻逸事型批评侧重于报 道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 逸事,迎合读者的消遣和
休闲需要。
• 这类批评常常出现在媒体
的大众娱乐版、时尚杂志
、文娱频道或栏目中,时
文化研究
• 霍加特的文化观念将文化从精英文 化定义中解放出来。
• 霍加特创建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 研究中心,并形成伯明翰学派成为 文化研究的重镇。 • 罗兰·巴特被认为是文化研究的另 一个来源。(乔纳森·卡勒)他的 《神话集》对日常的许多文化活动 如摔跤、洗衣粉广告、汽车样式、 明星、脱衣舞、旅欧手册等进行了 独到解读,巴特将这些日常文化称 之为“神话”。他的研究重点是这 些文化背后的意义及意义机制。在 方法论上启示了后代。
以艺术的标准和和 眼光去评价作品
科学地揭示文学本 身的规律性
价值立场与意识形 态性
Page 7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
•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和历史的 原则被称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文 学批评原则。
•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 量您的作品的。”(恩格斯《致 ·斐拉塞尔》)
文学批评的标准
• 思想标准 • 艺术标准
• 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 • 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 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或 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艺术性是 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 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
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形
象、阅读余味等所展现的美学成 就及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语言
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 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 倾向性等做评判。 性和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大众文化批评
新历史主义
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 指导作用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 促进作用
•文学批评
t
•文学批评 写作
主体
• 文学批评家的主体性集
中体现在,批评者具有
不依附于被评论作家、
作品的自主品格,通过
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
现出富于独特个性的人
格魅力。
第一、审美感受力
第一、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和引导作
用 第二、可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 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三、所传达的价值观对社会文化产生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
Page 13
文学批评
类型
方法
A
B
鉴赏型
认知型
C
类 型
D
功用型
新闻逸事型
• 鉴赏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鉴定
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 美情趣和语言韵味的批评类型。 • 要求批评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和审美鉴赏水平。 • 主要特色是集中于文学现象的 艺术鉴赏。
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的好呢?”—老舍 • 第二、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丰富、鲜活、独特 • 第三、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
“文已尽而意有馀”(钟嵘《诗品》)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 “诗以蕴藉为主”(清代贺贻孙)
文学批评的意义
二、文化结构的描述
• 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转向是反对简单的经济决定论 ,扩大了文化功能、意义和独立性的理解。威廉斯 强调个人经验。
• 阿尔都塞认为的意识形态个人是同他周围现实环境 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形塑或规范了 人们生活状况和主体性的思想启发了文化研究的范 式转换:揭示社会文化如何建构特定历史时期的主 题。这就拓展和细化了文化研究的领域,不仅是政 治口号,甚至是风俗礼仪、明星花絮都体现着意识 形态的功能和结构。
效性、针对性强。
文学批评的方法举例
传记批评法
文化批评法 意识形态批评法
生成性
社会历史法
多样性
读者反应批评
感兴批评法
心理分析法
语言批评法
• 传记批评法堪称最古老和最有影 响的文学批评法之一,它是指探 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
的批评方式。
• 始于汉代司马迁,他在《屈原贾
生列传》中结合屈原生平经历对
随笔式
•一种规范的、论证严密的学者文体
诸种灵活多样的即兴的、诗意的、感想的文评体
反复阅读文本获 得艺术发现
反复诵读—滋 味无穷—境熟 味长
文批写作步骤
选取切入点提炼 核心观点
忌讳面面俱到,核心 观可以是独创、新评 说或者新综合
条理化布局 与话语表述
在考量逻辑关系 的前提下,运用 文学批评的话语 方式进行表述
三、研究对象的转移
• 从以往文学史上的经典转 • 文化研究的转移:法 向大众文化,一些不登大 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 雅之堂的科目统统进入批 业的批评、大众主体 评家视野,特别是大众传 意识丧失的担忧→英 媒的文化生产。 国文化研究对大众的 • 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 信赖、同情和理解, 化、亚文化渐渐成为热点 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 。比如像性别问题、同性 受到重视。 恋问题、种族问题、移民 • 阶级、种族、性别是 问题、身份问题等开始成 文化研究的三个核心 为研究重点。 范畴。
“戏仿” “恶搞”
“割裂”
批评中的 历史“虚无” 主义
“颠覆”
作者不 看
专业队 伍建设
读者不 理
网络文学批 评的困境
怪、诡 、异、 灵与文 学性
海量文本 与及时阅 读
点击率 的阅读 指标
文学批评
文学
与
文化
文化研究
Page
37
知识框架
文化研 究的崛 起
文化结 构的描 述
研究对 象的转 移
未来的 问题
•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内涵:美 学观点要求在评价作品时强调作 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 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 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 历史的观点是要求在评价作品时至少 也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看作品是否 描写了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 映了历史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 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二是看批评 家在评价作品时应具有先进历史视野 和科学的历史眼光,才能对作品做出 符合实际的评价,确定作品的历史价 值和现实意义。 • 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 意义: ①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②应透过审美形式把握其历史内涵 ③审美分析与历史分析应辩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