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历史批评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2发展:(1)萌芽期:以古希腊的柏拉图为代表,特征是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作为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2)发展期:维科,对古希腊社会的研究成果来研究荷马史诗及其作者,从而开创了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批评原则和方法。
史达尔夫人“我打算考察宗教、风俗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考察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标志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基本形成。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制约和影响文学发生发展的“三因素”即种族、环境、时代,并在《艺术哲学》中论证了其对文学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3)成熟期:以俄国19世纪三大民主主义批评家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批评成果为标志,简要概括为对三性的强调:思想性,以能否反映和体现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作为衡量文学作品思想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要求文学作品必须有益于人民群众去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真实性,强调再现生活现象与揭示生活本质的统一,反对纯客观地、自然主义的描写生活现象;典型性,把典型性作为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尺度,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统一。
3文学观:a 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如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b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c 文学有盛有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其根源在于社会历史本身,丹纳的《艺术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受种族、环境、时代的支配,都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寻找最终的根源,社会历史显然是三大因素的基本内容;d 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其社会历史内容,并不排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
4评判尺度: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真实性: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实情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它考察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乃至作品的细节的真实性的问题等等。
倾向性: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而有一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的倾向性。
社会效果: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和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5基本操作: a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如《诗经》这类的抒情兼叙事的诗歌,人们发现其中所谓的“风雅比兴”之说;b 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作品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心理描写;c 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例如“安史之乱”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政治风云对作家的创作都具有直接影响。
同时,社会历史批评也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的作用。
6基本特征:a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着力考察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对社会、历史所发生的影响;b注重作家与其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背景去分析和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作家所处的时代状况和政治环境;根据作家的亲身经历;根据作家的人生态度、政治观点、伦理观点、哲学观点和宗教意识等;根据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去解释其作品)c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7评价: a关注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b 试图到所有文学作品中去发现社会历史内容产生许多弊端;c 相对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作品太多的社会功用,从而使文学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6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论证:a 文学与社会:韦勒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萨那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
”b 评论对象和评论者:特别适合分析和评论现实主义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评家易于选择和接受,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真诚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心理学批评立足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和包含的心理现象已经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2研究对象:作家创作的心理活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读者的心理活动3、精神分析批评:是在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上创立的,以文学作品的精神、心理轨迹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批评的一种批评方法。
上个世纪20年代形式,三四十年代流行于欧洲,是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之一。
3 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a 无意识与性本能------与“理性的成见”和“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的两个命题无意识: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
表现方式:口误、笑话、动作倒错。
作用:对研究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b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人的各种本能的总和,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呗压抑的无意识倾向,遵循“欢乐原则”;自我,外部的社会秩序规范要求在个体人格中的投影,在本我与现实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道义方面的要求,努力达到的是完美,受“道德原则”支配。
c 梦的解析: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主要通过四种伪装手段:(1)凝缩。
将丰富的梦的思想、数种潜在的含义集中显示为一个意象;(2)置换。
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方式,将比较疏远和没有关系的事物代替梦的无意识中心内容,或者将中心转移;(3)具象。
将梦的含义表现为视觉形象,因为梦中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思维的。
(4)二度加工。
初醒时将梦中杂乱的情形组成较为连贯的情节,填充它的空白,消除它的矛盾,用相加连续和可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
4 弗洛伊德与精神批评a 作家与白日梦:文学就是白日梦:(1)文学与梦的心理学实质是一样的。
(2)文学与梦的工作方式是相似的。
(3)解释文学作品与释梦的方式也极为相似。
b 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俄狄甫斯是古希腊时期的著名神话人物,由于命运的安排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妻。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俄狄甫斯”阶段,即儿童的性欲对象指向他的母亲,而仇恨其父亲,俄狄甫斯情结就是这一阶段的这种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一种情结。
c 分享说:即作家把自己的无意识欲望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而读者也把他的无意识欲望投射到他所欣赏的作品中,于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活动,在读者身上引起了类似的活动,读者从中得到了满足和享受。
5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 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 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 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 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也最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容格理论的核心部分,指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体验。
它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原型批评——指主要指向是寻觅发现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始神话即原型的痕迹的一种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有容格、弗莱等。
e 关注读者的阅读反映——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和自我防御的关系。
关注读者在阅读中的幻想和快感。
霍兰德:文学反映动力学6 评价:a 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引入人类的深层心理,使人们注意到作家的无意识心态,作品里所体现或暗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读者的欲望和快感,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b 对20世纪文学批评的影响和渗透c 局限:对文学活动中性的搜寻和解释,“对于美简直是最最没有发言权的”,对文学的审美作用缺乏认识,长于分析短于判断。
五文化学批评1 定义: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关注的是文学文化意义。
2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原始文化》(1871)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对“文化”的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意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播(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3 文化的特点:(1)以符号为基础,文化靠符号来体现,并靠符号来保存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往往有不同的象征符号;(2)社会群体共有,文化具有超个体的性质,文化表现为某一群体一整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3)继承性和变异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人类文化异常稳定,表现为一种累积和延续,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富有弹性,它必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
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推陈出新,发展上升。
4 文化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注重文学的整体联系,在考察文学时,必须同时考虑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和层析,在文化的综合网络中研究文学以及文学与群体人类其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不仅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等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要求对文学作历史的综合追溯;(2)展开文学的文化比较,文学总是属于一定群体的,而这一群体是相对另一群体而言的。
5 具体运用:a 探寻文学现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作家心理、人物心理。
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分析,分辨出积极或消极的因素,以推动文学乃至民族的革新。
b 揭示文学现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精神特征和自然景观上。
文化学批评将着眼于分析文学现象中的地域风俗及其所展示的文化意蕴。
c 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