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也就是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即马克思的 第一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 立。这一哲学思想变革发生在马克思第 二次经济学研究(《布鲁塞尔笔记》和 《曼彻斯特笔记》)的进程中,从《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经过《德意 志意识形态》,一直到《马克思致安年 柯夫》。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即历史 唯物主义和科学历史认识论的完全确立 的认识飞跃。但它不是与第二次转变异 质性的思想。从《哲学的贫困》开始, 经过《1850—1853年伦敦笔记》,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基本完成。 其直接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革命探 索,即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 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 “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 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 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 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 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 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

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李瑞环也说过:‚有 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 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 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 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 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 哲学。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
二、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
概括起来,《提纲》的核心与基本的 思想就是确立了新世界观的哲学纲 领——实践的唯物主义,也称新唯物 主义。 《提纲》共11条,不满1500个字,言 简意赅,内容深刻。大体可分为总论、 分论和结论三部分。

2、哲学功能阐释

哲学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人们有多 种说法: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具 有教化功能;辨识分析,划明界线, 作出界定,具有批判功能;还能将 不同知识学科、不同文明体系加以 整合。

从现实作用说,哲学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少 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进行论证,辨 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二是根据各种社 会制度的要求确定价值标准和观念体 系,其实也就是要为社会辨明真善美 和伪恶丑的界线,从而为社会成员确 定行为活动的准则。

如何在‚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 和‚走进马克思‛的过程中,真正揭示 和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思想,剔 除和解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不 实甚至错误的东西,昭显马克思思想的 真实转变历程和重要思想观点,是我们 当下面临的重要理论任务。

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阐释从来就不 是铁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块,在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程中,存在过也正在存在着具有种种差 异的各类观点,既有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 马克思主义解读思路,又有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阐释路径。
按我的理解,
从创建之初到今天的近170年的时间历程中,马 克思主义阐释模式根据时间空间的发展变换, 可大致概括为:一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第二 国际的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以列宁、 斯大林为代表的前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三 是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四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五是 当今世界盛行的各种‚后马克思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至
今的发展情形看

学界有代表性的五种模式观点: 一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二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学派的所谓‚断 裂说‛ ;四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 为普遍的量变‚进化说‛;五是我国一些具有 开创精神的学者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 次转变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 种理论逻辑相互消长的观点。
第一、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 哲学内的变革。政治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在 马克思的理论中始终是溶为一个整体的。不理解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学说,也就不能真正理 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种整 体性或总体性;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 界的统一就具有总体性的意义。
真正的左派指的就是要跟全世界劳
苦人民有很朴素的感情,而且要想 随时预备跟大家联系起来去对抗这 个世界的不公不义的现象,跟那些 大资本家、大财团还有一些国家的 强权做斗争。

但是,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 解与认识仅仅停留于教科书上的那一点 原理,头脑中仍然大量存留着关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几个教条式概括,就很可 能以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评价言 过其实,很难心服口服地承认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第一篇 马克思《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
一、写作背景与历史地位

1845年1月,由于受到法国政府的驱逐,马 克思迁到了布鲁塞尔。同年春,恩格斯也 到了那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 马克思那时写下的。直到1888年恩格斯在 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个提纲,于是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重版的时候,以《马克思论费尔 巴哈》为标题,把这个提纲作为附录发表 出来。
其次,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的哲
学‚只是世界观‛。 它研究人与 世界的关系(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有人与人的关系),力求实现人 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进而实现人的 解放; 第三、在根本上实现了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 新哲学与旧的 传统哲学之间 的根本区别
首先,马克思超越了 旧哲学从纯粹概念出 发建立绝对体系的模 式; 其次,克服了旧哲学 专一致力于‚形而上‛ 之思的特点,摆脱了 旧哲学的单一认识世 界的功能。
3、历史性
现成性的终结和历史性的恢复正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或理论的重要特征。 第一、历史活动不是简单的物质现实之持续性, 而是人类实践正在生成的现实运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定不仅仅是指狭义 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是在哲学本体语境中确认 人类现实的社会实践进程构筑的整个世界的(包 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历史性进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 史辩证法。
三、马克思创建全新哲学理论过程的 简单描画
马克思整个思想或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表现为三次大的话语转变和认识飞跃: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 志,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重要 转变,即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 一般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这次的转变还不是转 向马克思主义。
一、哲学的含义与功能

我们始终愿意相信,只要我们能剖析我 们自己的灵魂,我们身上有某种不可或 缺、意味深长的东西。我们需要懂得; 生命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不断地把我们 现在所拥有、所碰到的一切,都转化为 光亮和火焰。 ——维尔〃杜兰特
1、哲学释义

‚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 ‚爱智慧‛,但现在西方学术界已经把它 普遍解释为:‚一种系统思考真理、存在、 实在、因果律及自由等诸概念的学问。‛ (《英卡塔世界英语辞典》)而在《中国 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哲学‛则被 定义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 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 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二、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解模式

有西方学者说过:‚须知:没有工人运动, 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 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 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 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 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 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 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 想也不去想一想‛。
领域: 逻辑学:探讨思维和研究的理想方法: 观察和反思,演绎和归纳,假说和实 验,分析和综合美学; 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苏格拉底 曾说,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与恶的知 识,是关于生活智慧的知识;
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理想的社会体制(并非如 有人可能设想的那样,是研究攫取并保持政权 的艺术和科学);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 政体、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男女平权主 义——所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人物; 形而上学:研究所有事物的‚终极实体‛:研 究‚物质‛的根本属性(本体论),研究‚意 识‛的根本属性(哲学心理学),研究感知和 思维过程中‚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认识论)。
2、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基础.正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使马克思的哲学与各 种旧哲学有了根本的区别。 第一、现实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新 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 第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 践规定,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哲学指认,而且也是 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 第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 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 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有着鲜明的主体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意义以及 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1、以1845年春 的《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 为标志,马克 思创立了全新 的哲学世界观
首先,从较为纯粹的 哲学意义上说,马克 思彻底转换了传统哲 学的范式。将研究自 然的哲学与研究人类 社会历史的哲学统一 起来,实现了自然观 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创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全新世界观正式形成 是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1845年9月的《德意志意 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在 《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 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社会改良 主义思想的同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 些基本观点。
哲学是追求真理的,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 而真理不能使我们 的假说性解释(如 富有,但是它能使 形而上学),或者 是对不确切认识的 我们自由。 事物的假说性解释 每门科学都始于哲 (如伦理学或政治 学而终于艺术;它 哲学);它是追求 起源于假说,结果 真理的开路先锋。 却大有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