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第一讲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参考资料: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推荐:1、耶鲁大学公开课:近代社会理论基础主讲人:伊万·塞勒尼共25讲,其中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源:优酷视频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著,介绍了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十个观点。

3、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哲学类和法律文化类。

大约三百本,电子版。

马克思的政治和学术研究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城吕肯巷664号(现为吕肯大街10号)父亲是有名的律师1830年10至1835年9月:特利尔中学1835年10月至1836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学1836年10月至1841年3月:马克思移居柏林,并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到特利尔。

其中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撰写博士论文,4月获得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证书。

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进入莱茵报工作。

10月任该报主编,11月下半月第一次与恩格斯见面。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燕妮结婚。

1843年10月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办《德法年鉴》,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1845年2月初被驱逐,迁往布鲁塞尔。

1845年至1848年:写作《神圣家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1849年8月马克思来到伦敦,陷入了极端贫困。

其后几年中,马克思的一儿一女先后夭折,8岁的大儿子也因病离世。

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1年12月,燕妮在伦敦逝世。

→1883年1月,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在巴黎逝世。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恩格斯政治与学术研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

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

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这部《手稿》大致写于1844年4~8月间,因为写于巴黎,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政治思想进入决定性转折的时期。

(1)大学期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大学生。

(2)1842年4月,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当时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由对宗教的哲学批判转向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批判。

由于其思想激进,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单靠空洞的理论批判不可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于是,他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历史与政治。

这一时期他还阅读了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这使马克思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市民社会、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经济学、弄清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了巴黎时期的研究。

(3)在巴黎期间,马克思写下了这部重要的《手稿》。

这部《手稿》是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的。

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已有成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三种收入: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

在最后部分,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概念,运用异化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

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

其主要内容是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运动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下的基本阶级关系。

这应该是《手稿》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和唯物史观进行探讨的基础。

因为绝大部分内容的失落,使政治经济学的内第三手稿是对第二手稿的遗失部分作了一些补充,还包括《手稿》的序言,二、《手稿》的劳动异化思想1、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的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生活表现为生产,也就是劳动。

(2)异化: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3)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也称为劳动异化。

2、异化劳动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A: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手稿)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手稿)C: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

”(手稿)D: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手稿)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

3、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异化,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来表现。

”通过异化劳动,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

马克思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

4、异化劳动的复归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证明其共产主义理论的。

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结论(1)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2)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3)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4)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运动之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中心思想◆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点1、现实人的异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异化概念,说他:“只是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

这就是说,他的任务不是从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来描绘现实的个人,他的做法又是:用关于异化、异物、圣物的空洞思想来代替一切纯经验关系的发展。

”(1)异化源于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A、生产力、交往形式是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不过是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各种工具和生产手段不过是现实的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

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生产力是交往关系的基础,只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历史才能转化为世界历史,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转化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性的个人。

B、异化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冲突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内部生产及内部、外部交往发展程度”,异化正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

C、自发性的强制分工产生异化:异化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推进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够充分,存在自发性、强制性的分工的条件下,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才是必然的。

马克思说:“分工还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性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奴着这种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