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语文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二、字词书写2 . 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______)(______)shānhú珠攒(_______)成的小球。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
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
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
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
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
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3 . 结合文意,请说说“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4 . 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5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 . 下列选项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B.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
C.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甚至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盛开在碗里的硬币包利民①中午时经过一所小学门前,目光忽然被一个人所吸引。
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坐在地上,面前放一只碗。
那只碗很大,现在的人家很少见到这样大的碗了。
她的衣服上居然还带着补丁,她并不像别的乞讨的孩子那样,在面前竖一张纸板或者用粉笔在地上写着悲惨的经历,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有着一种莫名的神情。
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汉堡包等店铺。
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
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③女孩很奇怪,如果面前的手递过来的是纸币,她就装进口袋里,如果是硬币,就摆放在碗里,而且摆得极美观。
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她把一枚一元的摆在碗底中央,周围是一圈金黄的五角硬币,在外围则又是一元的,看看摆不住了,便放第二层,一枚压三枚,就像一朵正在慢慢开放的花朵。
我看了好久,直到她的碗里摆满了硬币。
然后她小心地捧着碗站起身,慢慢地离开。
④我正要走,忽见女孩走进了旁边的卖麻辣烫的店里,好奇之下,便跟了过去。
女孩刚一进店门,便听服务员说:“怎么还要到屋里来了?去外面!”女孩的脸一下子红了,小声说:“我想买一碗麻辣烫,带走!”然后轻轻地从碗里拣出几枚硬币。
等她提着麻辣烫出来,又拐向另一边的一家书店,只是在门口犹豫了半天,终于没有走进去。
我依然跟着她,她又买了一双凉鞋,很大,看样子不是给自己的,还买了一包低档香烟。
口袋里的纸币已经花尽,碗里的硬币也只剩下少半。
⑤她慢慢地向前走,依然用一只手托着碗,就像在呵护着一朵开在掌中的花。
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还要给爸爸买瓶酒,给弟弟买个玩具……”她回头看了一眼路过的书店,眼中一丝不舍,只是没有停下脚步。
我快步超越她,回头看,那只碗里的硬币依然是一朵花的形状,在阳光下闪着灿烂的光。
⑥我猜想,她或许有着一个极贫困的家,有着一个多病的母亲,有着一个劳累的父亲,一个小小的弟弟。
本该是在鸟语书香的校园里读书的年龄,却要在大街上拿着一只碗讨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或许懂事、善良、自强等词语已不足以概括,就从她在碗中摆钱的行为来看,她便远远超越了这些。
也许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美丽的花,她才能把那些硬币摆放成如此鲜艳的形状。
是的,和那些同龄的孩子相比,她已低到尘埃之中,可是那些最美的花,往往都是开放在尘埃里。
⑦这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心被碗里那些闪光的硬币温柔地击中,将那些蒙在心上的尘埃荡起飘尽。
也曾艰难过,也曾在黯淡中挣扎,或许那样的时刻,我的心里有执著有坚强,可是同这个女孩相比,却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曾抱怨过,也曾嫉妒过,更是愤恨过,世界在我的眼中,一度如此冷漠丑陋。
可这个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即使在如此的生活中,她还能让心上开出花来,而不是结出老茧,真的让人惭愧不已。
⑧感谢这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女孩,那些盛开在碗里的硬币,映亮我生命中那么多阴暗的角落,更像一汩清泉,悄悄浸润,涤尽那些经年尘埃。
眼中的世界一下子美丽清新起来,看着女孩渐远的背影,才发觉,生活,竟是如此可爱!7 . 通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和提示,补充空缺的内容。
①“我”奇怪小女孩莫名的神情与独特的硬币花儿。
②“我”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谢小女孩和碗里的硬币照亮“我”的生命。
8 .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9 . 结合全文,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我”所少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10 . 试分析文章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11 . 对下面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A.圮:倒塌B.阅:经历C.棹:船桨D.曳:拖、拉五、句子默写12 . 默写填空。
①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②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③________,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④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⑤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⑥崔颢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明丽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⑦《答谢中书书》一文中,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山川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以调素琴调:______________(2)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3)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_____________14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②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15 . 甲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6 . 乙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极其令人惊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