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人教版

2019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人教版

201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1分)(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长歌行》)(1分)(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2分)(4)□□□□□□□,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崔浩《黄鹤楼》)(2分)(5)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4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bù kě dāng( )(2)老头子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船却走不动.(3)发高烧和打hán jìn( )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4)人,是jìn wàn g( )的.不记仇,很对.但不能忘记.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五一假期 ,我们徜徉在凤城河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品味人文之趣,真是怡然自得.B.“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C.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B.黄羊知道,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到处都有偷猎者们瞄准它们的枪声.C.只有为厚重乡愁营造一个安稳的存放处,“诗意的栖居”才能成为现实.D.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5、仿写句子.(4分)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雪之中,那是在教我们顽强.——————,————————,————————.二、(46分)(一)(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二)(9分)正午牡丹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分)A. 何陋之有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D. 闻之,欣然规往10.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0分)课内阅读……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B.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四)(17分)木刻猴子林文义(台湾)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发现,自己虽不甘愿,却也逐渐地向世俗妥协.就这样,我时时处在自我的相互撕裂里.父亲离世前,有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战栗而悲愁地对我说:“我即将要走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个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写文章?”听到父亲这么沉痛的话,我无言以对.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条艰辛的路?也许,只是为了要保持一点点纯然而真挚的自我吧.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对父亲说,我想到他们那个黯淡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点起一把火,我决定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节选自2015年4月《读者》)15.全文围绕着“木刻猴子”展开叙述,请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概括.(4分)时期内容概括幼年时逐渐长大成熟我接受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却痛苦地生活在自我的撕裂里.父亲离世前父亲为我选择文学而深感悲愁忧虑.父亲离世后16.通读全文,本文以“木刻猴子”为题,有什么妙用?(4分)17.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说明“木刻猴子的精神”的内涵,并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态度.(4分)18.本文结尾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我”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依据全文,简要概括.(5分)三、(5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古往今来,歌声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多少名歌传颂至今,如荆轲的《易水歌》、刘邦的《大风歌》、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临江仙#8226;滚滚长江东逝水》、毛泽东的《沁园春#8226;雪》……它们无不激励着我们奋进.歌声陪伴着、激励着我们的成长,歌声无处不在,绚丽着我们的生活,歌声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们在歌声中成长,编织五彩的人生岁月.请以“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者“歌声激励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四、附加题(10分)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①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②上哪儿去呢?这就成个问题,先不用想到别的了!下小店?不行!凭他这一身衣服,就能半夜里丢失点什么,先不说店里的虱子有多么可怕.上大一点的店?去不起,他手里只有五块钱,而且是他的整部财产.上澡堂子?十二点上门,不能过夜.没地方去.③因为没地方去,才越觉得自己的窘迫.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作小买卖,只有五块钱的本钱,而连挑子扁担都得现买,况且哪个买卖准能挣出嚼谷呢?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等把本钱都吃进去,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这五块钱不能轻易放手一角一分,这是最后的指望!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④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到桥上,左右空旷,一眼望去,全是雪花.他这才似乎知道了雪还没住,摸一摸头上,毛线织的帽子上已经很湿.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祥子看看四外的雪,心中茫然.20.选文之前发生了什么事让祥子想“哭一场”呢?请你根据作品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分)21.选文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色,这个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文段具体举例分析.(4分)22.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6.①同“邀” ,邀请②详细③到7.⑴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8.B(二)(9分)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分)A. 何陋之有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D. 闻之,欣然规往10.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 何以明之(代词)2.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3.①花披哆而色燥;②猫眼黑睛如线.道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思考).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原文: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三)(10分)课内阅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B.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2)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答案:13.景物描写共有4处.1、3、4处景物描写共有的基本作用是:展现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为小说故事增添战斗的诗情画意,烘托老头子无畏无惧的战斗豪情和自信自尊的英雄形象.(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们要出来洗澡,为下面老头子复仇的情节作铺垫,渲染出一种静穆的氛围,为写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55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渲染天气闷热的气氛,连小小的水鸟尚且知道躲开鬼子,老头子偏偏手无寸铁,独自驾船对付十几个鬼子,烘托了老头子无所畏惧且过于自尊要强的性格特点.(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通过水面的平静、清澈烘托氛围,引出敌人毫无警惕受骗上当的细节,同时也暗示老头子将计划安排得不露痕迹.(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为大菱报仇而挽回自尊后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14.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四)(17分)木刻猴子林文义(台湾)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