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社会工作笔记

家庭社会工作笔记

第一讲家庭社会工作导论家庭社会工作导论一、婚姻(一)婚姻的含义。

●婚姻乃是经过某种仪式之男女结合,为社会所许可者,此种制度必以社会之许可为其特征,到处皆然(二)婚姻的形式群婚制血婚制外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三)婚姻的的社会意义仪式化和法律化的双重认可社会继替的制度安排。

二、家庭——家庭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一)家庭的含义●经济性——社会性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作为纽带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体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

(二)家庭的特征● 1.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角色多面,家庭情感亲密、面对面的日常生活● 2.家庭是一个依靠某种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系统。

如血缘、婚姻、收养、法律关系,● 3.家庭成员间有着比较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经济上具有的某处共有、共享。

● 4.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 5.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三)家庭功能● 1.生产和消费功能● 2.生育功能● 3. 抚养和赡养功能● 4.教育功能● 5.情感支持功能● 6.闲暇生活保障功能(四)家庭的变迁1.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的分类标准:●(1)家庭人口组成结构维度●丁克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形式●(2)维持家庭运转和稳定的机制●权威系统、家庭生活主轴,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轴由纵向的父—子主轴向横向的夫妻关系主轴转变。

家庭日常权威系统也正在渐变。

2. 家庭伦理变迁孝道文化日渐没落,代际关系呈现出理性化色彩3.家庭功能变迁生产功能弱化,消费功能强化4.家庭日常生活的私密化(三)家庭问题1.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失衡严重代际关系呈现出单向度倾向2.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的稳定性问题家庭倒三角形结构导致家庭重心下移,家庭稳定性下降3.家庭日常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区隔化4.过度政治化的家庭肢解家庭具有政治的、神圣的意义的日常渐进。

家庭边缘化家庭经济理性的侵入第二讲家庭社会工作概述一、家庭社会工作定义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中心而进行的社会工作介入及所提供的家庭服务;其目的是在与协助家庭解决问题,改善日常家庭生活,提升家庭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二、家庭社会工作内容(一)一般性内容1.治疗性的服务:家庭治疗、婚姻辅导2.发展性服务:家庭服务(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1.婚姻咨询2.家庭生活教育3.家事管理服务4.心理卫生服务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婚姻与家庭咨询——咨询性质●家庭生活教育——预防性措施●一般性服务——家庭主妇●家务服务——老弱病残●家庭社会环境的改善——宏观层面的改善港台地区家庭社会工作内容香港:●婚姻与家庭咨询——主要内容●家政服务——有偿服务●家庭生活教育——认清家庭角色●儿童照顾服务——照看台湾●经济协助——辅助困难家庭获取经济资源●心理治疗——角色认知混乱●社会的服务——寻求资源,加强社会适应●制度配合——社区服务网格化大陆内地家庭社会工作内容传统家庭服务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与培训,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专业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救助——经济●家庭咨询与治疗——问题●亲职辅导——家长●家庭服务——综合性、多方面三、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进程(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由慈善作为源头——专业的机构●法国1663年慈善女儿社,英国1869年慈善会社●美国于1877年慈善组织会社(二)香港●1951年的妇孺保障法例,成立社会福利办事处,1965年办事处的成立,家庭服务部的成立,推进了家庭服务的发展。

(三)大陆社会工作发展●正式机构:妇联、民政、社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离婚高潮●单位制时代思想工作为主●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变迁●199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政策的发展为家庭社会工作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高校1988年,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专业●民间春雷行动总结欧美国家:●1869年英国成立慈善会社;1877年美国成立慈善会社。

1919年德国成立婚姻与性问题咨询中心;1930年美国家庭关系协会等;1950年系统性组织性服务机构出现发展,专业家庭治疗职业化。

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开设有家政课程● 50年代取消●政府机构主导家庭工作●今年家庭治疗形成家庭心理辅导潮流四、家庭社会工作特征(一)由个人问题而引出家庭问题(二)从家庭的整体角度去观察个人、理解个人(三)家庭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的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五、家庭社会工作的原则和理念(一)关注家庭需求原则(二)家庭介入的情景化原则(三)优势与增能原则(四)家庭介入个别化原则六、家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支持者(二)教育者(三)能者(四)咨询者(五)协调者(六)动员者(七)倡导者七、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视角(一)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二)专业性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第三讲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介绍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萌芽希尔和汉森建构基础●20世纪50年代运用到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中●20世纪60——70年代兴盛●代表人物:●希尔,杜瓦尔,埃多斯,格里克,罗杰斯等,(二)理论假设●人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家庭成员的增加和减少是互动的重要表现●家人在同一场景中的互动与家人在不同场景的中互动●家庭急速的变动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八阶段分析(杜瓦尔Evelyn M.Duvall,1957)1.未有小孩的已婚夫妇阶段,大约2年左右;2.养育幼儿阶段(第一个小孩未满30个月),约2年半3.有学龄前儿童的阶段(第一个小孩子年龄在2.5至5岁之间),大约3年半左右;4.有学龄儿童的阶段(第一个孩子年龄在6--12岁之间),大约7年左右;5.有青少年子女在家阶段(第一个孩子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大约也是7年左右;6.子女离家的阶段(第一个孩子离家到幼儿离家),大约8年左右;7.中年父母阶段(空巢到退休),大约15年左右;8.老年阶段或鳏寡阶段(自退休到死亡),大约10至15年左右。

(二)五阶段划分法第一阶段:新婚期(2年左右),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第二阶段:育儿期(5至6年),从生第一个孩子至最后一个孩子上小学第三阶段:教育期(15年左右),从孩子入小学至孩子独立第四阶段: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继离家第五阶段:孤老期(10至15年),夫妻中只剩一人,直至该家庭生命终结三、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一)八阶段的任务●新婚期(没有孩子)发展相互满足的婚姻生活;怀孕及即将成为父母的适应;适应彼此的亲戚网络●育儿期(从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两岁半)适应新生子女的诞生、成长;发展一个可以满足的双亲、新生儿的家●学龄前期(从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该子女六岁)以激发性、成长方式适应学龄前期子女的重要需求;充沛的精力适应及因对子女需求,父母因此缺乏隐私●学龄期(从第一个子女六岁到该子女十三岁)有学龄子女的家庭以建设性方法适应社区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青少年时期(从第一个子女十三岁到该子女二十岁):青少年在自由及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发展中年父母(子女已成年)的兴趣和工作●空巢期(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成年子女离家就业、服兵役、上大学、另组新家庭等;维护支持性家庭关系●中年父母期(空巢到退休):新的婚姻关系重建;维护老的及年幼的亲属关系●老年家庭成员(退休到双亲死亡):因对丧偶及独处;亲近家人或适应老年生活;适应退休生活(二)五阶段的任务新婚期:婚姻系统的形成及整合,夫妻角色的认定,姻亲关系育儿期:父母角色的认定,家庭财政、家务劳动等分工或协作,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精力分配教育期:亲子关系的调整,夫妻情感的深化发展向老期:接受子女已独立、离家的现实,婚姻关系的再调整孤老期:面对自己及配偶的衰老与死亡,安排晚年充实的生活,体味人生的意义四、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解析的局限●(一)时序结构(二)关系结构(三)功能结构●(一)理想化的道德性●(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三)区域的特定性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一)评估——发展阶段●(二)介入——特殊化原则●(三)处理——资源的针对性二、家庭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聚合性趋势二者是动态的的稳定与平衡整体与部分既有脉络特质也有各自特性、二者是互相影响互为条件2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封闭系统的界限——刚性缺乏弹性开放系统的界限弹性与柔性可以形成一个回馈圈(二)家庭系统● 1 .家庭系统的构成●家庭由系统组成配偶、亲子、手足●家庭由个人组成● 2 .家庭系统的两种基本机制●改变机制●平衡机制● 3 .家庭系统的运作秩序(三)社会环境与家庭系统●1.家庭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物质环境●2.制度与政策对家庭的影响● 3 .社会网络(四)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边界家庭与其他家庭或其他外部社会单位的界线2.沟通方式3.家庭结构三、功能主义理论●(一)家庭的功能● 1.成员的社会化●家庭是首属群体,●先赋性地位的获得●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场所● 2.情感功能的满足● 3.性规则的制度化●后代延续的合法性●子代社会身份的合法来源(二)功能主义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1.家庭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关系● 2.家庭大系统与家庭子系统的关系● 3.家庭与人格的关系功能论视野中的家庭● 1.家庭是平静的、被动的,是社会平衡的一部分● 2.家庭是永恒的生活场所,成员的财富、身份都是代代相传的第四讲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下四、社会冲突理论(一)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1.家庭中的冲突是自然、不可避免的2.家庭是作为社会组织蕴含着潜在的和事实上的冲突3.人们的观念不是教养的,而是差异性的冲突中形成的(二)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家庭内部不平等与冲突1 .冲突论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2 .女性主义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3 .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三)社会冲突理论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1.冲突的安全阀刘易斯▪科赛释放紧张能量加快适应过程修正不合理的家庭关系2.控制家庭冲突的强度和冲突烈度夫妻暴力——家庭解体血缘暴力——消解家庭对社会的正向功能家庭暴力后果——人格扭曲五、家庭危机理论●(一)家庭危机的概念●指作为家庭的基本组织形态,家庭现象引起家庭构成组织●的不调和、和家庭功能障碍的现象。

固有的功能、家庭成员●责任义务的实行、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目标、家庭内部正常●人际关系的维持衰退,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对立分化,●人性梳理,异常等(二)家庭危机的原因● 1.外在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2.内在因素●家庭成员的身体、生理●家庭成员的人格条件●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社会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功能条件(三)家庭危机理论对于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1.充分认识家庭内外因素的出现,辩证看待● 2.充分考虑引致家庭危机的因素之间的复合连锁作用● 3.重点关注家庭内部因素的变迁讨论:●婚姻危机的应对●婚前如何预防危机第五讲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一)一、家庭治疗发展历程:●(一)创始人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家贝特森教授●儿童精神病学家阿克曼教授,奠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治疗范围的扩展,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扩展到处理全面性的情绪困扰问题,包括家庭问题;● (2)一般系统理论的引入,强调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交互影响的整体;● (3)家庭动力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的探索;鲍恩的共生母子关系● (4)儿童辅导运动的发展;●(5)婚姻辅导的发展;●(6)团体治疗技术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