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有差距的,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共大家探讨,从而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农村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主题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与社会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笔者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一、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有效性缺失问题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相比较而言,由于城乡人文环境不同、父母重视程度和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覌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较为突出,而这种不同基础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新的班级。

但是老师的教学进度对班级中的每一孩子是同步的,这就会产生的这样的情况。

以初一历史与社会《地球和地球仪》为例,在这堂课中的教学中,大约有2/5左右、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接受了这课知识。

2/5左右的中学生只有通过作业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内化,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长期以往,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教学水平不理想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

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效工作等现象。

或者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再者,农村初中教学中用于记忆和理解的低层学习任务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

像类似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等基本上无法展开探究。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来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

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

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

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笔者从城区到农村教学,很明显的感觉就是“静”,这个“静”,不是褒义,而是无生机。

举例:《秦大一统》,老师讲到,秦始皇修长城真是劳民伤财,对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农村孩子在课堂是没有异议的,而在城区的中学生对修长城的利弊能评论出一、二、三来。

2、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

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例如,九上历史与社会,需要写《关于XXXXX的社会调查报告》,而这里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住校生,周六又有大量的作业,周日补课。

所以学生没时间去调查社会,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最终目标,与社会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学生主体性的情况。

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教学设计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

笔者发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仅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缺乏设计情感目标的内容。

比如讲到九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涉及到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等。

这一课最主要的还是情感教育,但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划一划,把重点放在考试点上,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还有《一国两制》中也可以渗透同根同种的理念,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情感教育不能一带而过。

二、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

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备课充分,规划时间。

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讨论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储备,然后设计教学流程。

流程中要注重各个环节大致的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性。

第二、课堂简约,精打细算。

我们在考虑确立目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更要考虑45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规划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收益。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不可随意发挥,天马行空,夸夸其谈,比如有老师在讲九上《和平问题》时,谈到恐怖主义、恐怖分子时学生的兴趣浓厚,随之老师的兴致高涨,讲着讲者就不着边际了,谈到朝鲜拥有核武器是影响和平的因素是没有偏离主题,但是谈到朝鲜政府专制,经济落后,金正日的私生活是完全偏离了教材的主题。

学生的兴趣是调动了,但教师没有注意简单扼要,切中主题,因而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要有时间意识,效率意识,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破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二)、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

“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十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长”。

因而学生们也是各式各样的,他们的发展更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就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们的自主行为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简单的尝试:笔者所带的是两个初二年级的普通班,因为是新接收的两个新班级,我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提问。

并且每两周预留一节课的时间,命名为:社政开放课。

在这节课中,老师是听众和解答者,学生是提问者和质疑者。

刚开始,效果不理想,学生放不开,提问者寥寥无几,且问题没有深度。

但是老师没有泄气,继续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激励,渐渐的,由于后进生的积极参与,全场出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场面,以八下《屈辱的岁月》中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普通生提出一般知识性的问题::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②战败后所签定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有那些?③《马关条约》的签定给我们当时的中国带来了那些影响?优秀生会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①甲午中日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些异同?②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尝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高涨,80%的同学基本上能掌握全部教材知识,学习成绩也上去不少。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不再是独角戏。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一、加强师与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创设合作共赢的氛围。

师与师之间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

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传统的政史地专业的分科学习使我们的教师显得“先天不足”,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薄弱,科班出生的教师很少,更需要向城区学校学习,如浣江中学,他们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统一教材和教辅,统一进度,同步考试。

这样既可以使我们教师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切磋。

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有现在在做的“送教下乡”工程和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也不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二、处理好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笔者认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育更有实效性,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疏远、冷漠、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会降低教育成效,达不到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效果,古人云:“亲其师,才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城区孩子普遍见识广,胆子大,而农村孩子相对闭塞,容易害羞,这就需要农村教师更应该首先处理好师生关系,以真情对待他们,把学生不仅当作是受教育者,而且是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

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将更有实效性。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第一、要注重创设情感教学,以情感人。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如果教学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减弱,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学习就会变得毫无生机甚至很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