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在农村,由于环境的相对闭塞,广大农村教师以落后而狭隘的功利性教育作为错误的理论实践。
以前实行闭卷考试,教师则“满堂填鸭”,以硬性“注入式”追求成绩的最大化;在开卷考试的今天,教师又机械的充当着甩手掌柜的角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无能”,对历史的点线面结合无法有效的梳理,甚至割裂,严重损害了历史的原貌。
由于考试分值的因减负变小,导致师生对历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新豆芽科”已成为师生乃至家长的共识。
因此化边缘为主体,化被动为主动,刻不容缓。
重塑历史学科的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兴衰成败经验的总结。
学习历史是观古今成败之得失,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塑造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历史本身是人类变迁的血泪史,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只有对历史有充分认识和深刻的体会,才会以史为鉴,志存高远,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历史观,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改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薄弱之现状。
改变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
其一、不以环境的因素来减弱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兴趣,不因为“新豆芽学科”而忽视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
其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对文学和哲学有着较高的素养,需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吸取新教育理念的营养,钻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而且只有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才会变死板为灵活,才会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厚重内涵。
其三、正确理解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开卷考试不等同于“翻书”考试,必须改变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
如果教育的对象只是会盲目记住历史人物,既不具备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也不具有自我认识和拓展的能力,那是历史教学的失败。
以史为鉴,能够从历史演变中哪怕找到一点经验,为己所用方为上上之学。
其四、担负特殊教育使命,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世界,树立理想。
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大批留守儿童从小与大山为伴,在落后的学校教育和畸形的家庭教育下,形成了缺乏理想与信念的“迷茫”一族。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肩负着让这一迷茫群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人生坐标的重任,因为历史是事实,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容易教育人。
因此,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改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其一、发散与联系,分析与变通。
历史课堂应是纵横捭阖,激发学生思维争鸣的阵地,学会联系与分析,才会透视更深更开阔的历史层面。
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的百家争鸣,可以这样展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诸多思想流派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三国时期却没有出现这么活跃的学术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紧紧抓住学生想知道究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通过比较,梳理出“战争与动乱”是这两个时期的典型特点;教师进一步点拨,在强者生存的时代,各国需要人才,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允许人才“合则留不合则去”,“择木而梧”,对人才的宽容进而滋生了文化兼容的土壤,构成了思想上大鸣放的重要前提。
学生豁然明白“政策宽松,兼容并包”是产生优秀文化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谓水到渠成。
所以,运用联系与分析教学,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史为我用的学习目的。
其二、拓展与延伸。
只有运用拓展与延伸,才会充分挖掘历史内涵。
比如,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这一情节时,学生基本上知道故事情节,因此可以转变教学思路,重点转移到分析历史人物,学会做人上。
诸葛亮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高风亮节,日月可鉴。
结合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品格分析,让学生在诸葛亮高尚节操的感染中接受感恩的思想,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真正所在。
又如,我县革命老区——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这是我们师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讲到红军长征的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涉及近在咫尺的鲜活教材,只是照本宣科。
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史实,不能产生自豪感,却希望有朝一日到贵州等地重走长征路。
所以,历史教学应是“活”教学,不让熟悉变陌生,生活处处皆历史。
其三、创设积极的讨论氛围是增强历史趣味性和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如学习秦朝灭亡这一课时,“严刑峻法”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那么在学生的思维里面就会滞留一个错误的观念:“国家不能有重法”,教师在这一节课时可以不深入。
在讲到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也是严刑峻法,却深受百姓爱戴,成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时不妨进行新旧知识迁移,联系秦朝灭亡组织学生进行对照讨论,从而让学生明白:法律是准绳,必须做到赏罚分明,罚之有度。
李世民是中国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可是有一学生提出:他是不孝之徒,伪君子。
认为他杀兄弟,逼父皇是为人之大不孝,不能算是明君。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观点,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武断封杀,而是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件。
从历史功绩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他是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可是从人伦道德来看,他确实留下了抹不掉的污点,这是功过怎么衡量的问题。
因此,只有客观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才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真实与本质。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李溪初级中学校)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策略
◇ 田恒军
基本原理、半透膜的性质、细胞原生质层的性质及与半透膜的区别、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等。
通过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不断对比,并探究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的合理性,学生们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5%的盐水之所以能够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是因为组成盐水的两种离子是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离子,可以透过原生质层,因此,随着两种离子逐渐进入细胞,细胞内的水势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细胞从周围环境中自动吸水,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蔗糖分子因为不能直接进入原生质层,所以,细胞失水的状态无法自动改变,不能发生自动复原。
而50%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失水过多,细胞死亡,即使通过清水引流后也不再出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作者单位:重庆市辅仁中学)
政史地教研
2011.NO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