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完整课件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 • 王安石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 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 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 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 未免太过分了。
•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 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 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 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 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 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 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 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 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 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 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 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四
漂 泊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 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 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
西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
南 时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就的。
期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 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译: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
•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
•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
长 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 安 “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
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
十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 年 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
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时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期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 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 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
念长安,系于故园。 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 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译: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 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
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玉露凋伤枫树林
峡的萧森气象。
•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
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 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 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 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 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 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 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
战 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 乱 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
流 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离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时 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 期 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 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
课 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 文 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
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
分 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 析 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 的。
这首诗给我 们塑造了哪一个 人物形象?
• 整体感知:
•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 “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 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 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 颈联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 的伤感。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 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 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 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 现愿望。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 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 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 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 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 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 了《秋兴》这首诗。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
读 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书 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壮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
游 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 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时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期 《望岳》。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 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 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 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 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 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 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 韵,节奏也较自由。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
伤
纵情开合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 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之绝调。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 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
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三)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 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 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读yān zhī,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 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 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 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 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 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 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 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 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 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 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 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