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概论优秀课件
第二章 摩擦学概论
第一节 物体表面的性质 任何摩擦表面都是由许多不同形态的微凸峰和凹 谷组成。表面几何特性对于混合润滑和干摩擦状态下 的摩擦磨损和润滑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了解和研 究表面形貌及其参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物体的表面
物体的表面总是凹凸不平的。表面粗糙度是表 示表面凹凸不平的程度,表面愈粗糙,实际接触面积 愈小,单位面积压力愈大,要求油膜厚度愈大。反之 .粗糙度愈小,实际接触面积愈大,单位面积压力愈 小,要求油膜厚度也就可以小一些。
变形层:机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变质层。
金属表 面组成
三、 固体表面的接触
1.接触的本质:两个粗糙表面在载荷作用下相互接触时
,最先是两表面上一些较高的微凸体发生接触,这些不 连续的微小接触点的变形构成了真实的接触面积。随着 载荷的的增加,其它次高微凸体也逐渐发生接触。
2.接触表面的相互作用:
(1)分子相互作用,即粘着:接触只在少数较高微凸体上 产生,实际接触面积很小,接触点上的应力很大,在接 触点处发生塑性流动、粘着或冷焊。金属间的焊合性能 将摩擦副分3类:完全焊合(Pb-Cu,Al-Cu)、部分焊合(ZnFe,Al-Fe)和有限焊合(Mg-Fe,Ag-Fe)摩擦副。
摩擦学概论
第二章 摩擦学概论
1
第一节 表面性质和接触
2
第二节 摩擦
3
第三节 磨损
4
第四节 润滑
Diagram
1
摩擦是不可 避免的自然 现象。
2
磨损是摩擦 的必然结果 。
3
润滑则是改 善摩擦、减 缓磨损的有 效方法。
引言
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向外力 的影响而发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在 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 叫做摩擦,这时所产生的阻力叫做摩擦力。摩擦是一 种不可逆过程,其结果必然有能量损耗和摩擦表面物 质的丧失或迁移,即磨损,磨损会导致表面损坏和材 料损耗。润滑是降低摩擦和减少磨损的有效手段。
摩擦学是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 并把在机械设计中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与技术,使之 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一过程称为摩擦学设计。
当然,摩擦在机械中也并非总是有害的,如带传 动、汽车及拖拉机的制动器等正是靠摩擦来工作的, 这时还要进行增摩技术的研究。这种反方向的研究领 域也属于摩擦学的学科范畴。
(2) 机械相互作用:材料不发生粘着而是产生一定的变 形和位移以适应相对运动。
(1) 名义接触面积An: 接触表面的宏观面积,由接触物体的外部 尺寸决定。
(2)轮廓接触面积Ap: 接触表面被压扁部分形成的面积,即在波
纹度的波峰上形成的接触面积。是一种假设 接触面积,
大小与载荷和表面几何形状有关,约占名 义接触面积的5~15%。
使用寿命和增加可靠性也有重要作用。由于摩擦学对工农 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 视,成为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的技术学科,并得到日益广 泛的应用。
摩擦学问题中各种因素往往错终复杂,涉及到 多门学科,例如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流变学、 热物理、应用数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 化学和物理学等内容。因此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是 摩擦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2. 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分类: ❖ 滑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具有不同速度和(或)方
向时的摩擦。 ❖ 滚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之大小和方向相
同时的摩擦。 ❖ 自旋摩擦:两接触物体环绕其接触点处的公法线相对
旋转时的摩擦。
3. 按表面润滑状态分类: ❖ 干摩擦:两表面之间即无润滑剂又无湿气的摩擦。 ❖ 边界摩擦:边界膜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 ❖ 流体摩擦:以流体层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即
由于摩擦学现象发生在表面层,影响因素繁多, 这就使得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都较为困难,因而理 论与实验研究的相互促进和补充是摩擦学研究的另 一个特点。随着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实验技术日 益先进,目前摩擦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正由宏观 进入微观;由定性进入定量;由静态进入动态;以 及由单一学科角度的分析进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摩 擦
摩擦的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现象就是摩擦。
一 . 摩擦的分类 1. 摩擦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 趋势但尚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
表面形貌组成:
固体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即形状公差、波纹度和表 面粗糙度统称为表面形貌。
二、表面结构:
加工后的表面金属表面组成是复杂的,微 观是凹凸不平的微凸体,而且与环境介质 发生相互作用。大致分为5个部分。 污染层:油污、灰尘 吸附层:液体、气体 氧化层:氧化物
金属表面 组成
贝氏层:加工中表面分子层熔化和表面分子层流 动产生的冷硬层,晶粒很细,有利于耐磨。
(3) 实际接触面积Ar:
物体真实接触面积的总和,两接触物体通 过表面微凸体直接传递界面相互作用,发生 变形而产生的微接触面积之和。为名义接触 面积的0.01~0.1 %,黑点表示的接触面积。
实际接触面积的部分特性:
❖ (1)由于表面粗糙度具有离散性,其接触 也同样具有离散性。
❖ (2)实际接触点是由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 共同作用的结果。
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据估计, 全世界大约有 1 2 ~的1 能3 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
而摩擦导致的磨损是机械设备失败的主要原因,大约有 80%的损坏零件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因此,控 制摩擦,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性能已成为节约能源和原材 料、缩短维修时间的重要措施。
同时,摩擦学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延长机械设备的
❖ (3)实际接触面积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接触点处的平均面积几乎保持不变。
❖ (4)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接触 点数的增加。
** 对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积与 载荷成正比。
**通常认为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保持线性关 系,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分析表明,只有 塑性状态这一关系才成立,而弹性接触为 非线性关系。原因在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 过于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