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情教育.ppt

国情教育.ppt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 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 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事实上,在全世界的眼中,我国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强大还是弱小
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 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 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 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 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 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 摆在人们的面前。
2010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
中国国情教育
——解读中国国情的几个问题
思政教研室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爱这个国家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一、中国之谜
(一)中国经济延续30年高速增长之迷
谁 制 造 了 中 国 之 谜
危机中的中国盛宴
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老龄蘑菇云】


当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人口基数,对应的是新增人口瞬 间大幅减少的时候,我们发展的前方,是另一个隐忧。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最近30年一直是一个金字塔型。但 是这个金字塔,正在慢慢变成一朵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 腾。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 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 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 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 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
(二)中国的发展与差异并存之迷
1、繁荣与贫困并存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 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 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 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 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 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 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 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 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 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 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休克疗法之父杰弗里· 萨克斯
俄罗斯:叶戈尔· 盖达尔
2、“北京共识”
2004年,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 中心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 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论文,叫《北 京共识》。雷默在其论文中指出,“北京共 识”以创新和试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 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引起各方 关注。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 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 线之西北是我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 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 只占国土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中国在世界上 最大的一个特征。13亿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13亿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课题。 30年期间,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使 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也使全世界60亿人 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如果我们不实施计划生 育政策,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均土地、人均矿产资源、 人均水资源,中国一系列人均重要指标,都会比目 前下降20%。

春 运 中 的 人 山 人 海
【不断加重的就业砝码】



未来五年,我国新增大学毕业生每年将高达600万 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要新增600万到800万人, 而城镇新增失业人群每年也将高达500万人。如果 再加500万还没有安排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 职工,每年中国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是2400万 个。 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已 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任务,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 个就业岗位,但依然还有1200万的巨大缺口。 13亿,庞大的人口总量,依然压在我们的心口, 一如三十年前。
【人口资源压力+当家难】





虽然我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 平分给13亿人,我们就只能和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 之国,一起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总量位居全球三甲,可被13亿 人一分,我们的排名就会迅速下滑整整五十位; 虽然我国人脚下涌动的石油总量,就连OPEC成员国都 要羡慕,但人均以后,我们又会被全球四十个国家远远 甩在身后。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 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 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 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 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 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 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 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 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 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 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 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 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 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 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 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 —GDP已经冲过4.3万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 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中国的进步使超过2亿人摆脱了 饥饿和贫困。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 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 第三。
我 国 是 最 大 生 产 国
外 汇 储 备 世 界 第 一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家也无法理解的中国 经济
“中国是个谜”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 1992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最早根据世 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 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 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 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 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 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 内阁集体总辞职。不久,总统德 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 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 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 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 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 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 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 现在的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 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 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 盛顿共识》。
2、富饶与负重并存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 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 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 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 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 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 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 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 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3、工业大国与国际竞争力弱并存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 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 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 国情走自己的路
1、历史上的“富国”之鉴 ①拉美模式: 一些西方学者,曾经规划了一 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 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 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拉美国家,由于按照 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 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 策失误的代名词。
【中国老龄化特殊性】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了1.69亿。 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 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使我国的劳动人口抚养负 担不可避免地加重。这是所有已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 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扶养比) 我们都是20:1,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10:1,可是 前几年据侧算只有3:1,。到2025年,据测算,就要 达到2:1,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人口总量压力不能忽视】

30年计划生育,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 用。富裕,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财富,也让 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为从容。 然而,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 然存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 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 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 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所以,稳定人口的增长,实施适度地区控制人口总量的过 快增长,仍然还是我们中国今后的一项基本国策。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 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 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 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 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 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 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