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综合提升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综合提升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 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出现 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 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 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 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 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拓展训练]
2.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
[拓展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 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 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 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 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解析:选 B。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推定‘三教’次序
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 B 项正确;
1.时间观念 历史的时间观念,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史事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 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 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 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 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 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 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进 行选官的制度
主题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荐举方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式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考 是否出身世家大族(血统
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与姓族是否高贵)
两类)
选才标 主要看重才德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 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 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 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来的两 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 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以来的募兵 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2.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是史事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横向规律,所谓的“空间概念”,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从国别看,如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 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 (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 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图如东南沿海地区等。
同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 继承性
发展
[拓展训练]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 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 1893 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 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 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 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答案:(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 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 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相同点: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都含有决策行政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 不同点: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了 皇权。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 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民主。
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 C 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 D 项错误。
主题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出现条 件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 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 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 度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 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 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 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 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 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 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 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 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 年, 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一部分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综合提升
历史
01
热考主题纵横热点
02
学科素养培优提能ຫໍສະໝຸດ 03史学争鸣拓展视野
04
单元质量检测(三)
主题一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 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 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1)有利之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 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 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 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2005 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思路点拨】 积极方面从对旧的士族势力的冲击,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局限性从考试内容、八股取士的形式等方面分析。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二从国家精英的多元化、“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得出冲击 了清朝统治基础;“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说明其导致社会 出现混乱;积极方面从思想解放,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方面说明。 【尝试作答】
主题二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 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 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 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 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思路点拨】 注意抓住材料一中的两个省略号分层,据第一层内容可知其特点是皇权 之下的分权,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据第二层内容可知其特点有制 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 【尝试作答】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 异同。 【思路点拨】 相同点,根据材料中唐代政事堂三省相互牵制与“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 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唐代政事堂与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都 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在制度建设方面 都具有创新性;不同点,从社会性质、权力制衡的机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分析。 【尝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