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炎症介质
蛋白酶、氧自由基
组织的损伤
36
方式: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细胞免疫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38
五、基本病理变化
肾小球 (一)增生 (主要)
1、细胞的增生 (1)壁层上皮细胞
局限性增生 弥慢性增生 →肾小囊狭窄、闭锁
39
(2)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增生的内皮细胞产生基膜物质
60
Ⅰ型
This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graph shows positivity with antibody to IgG has a smooth, 61 diffuse, linear pattern that is characteristic for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 with Goodpasture's syndrome.
电镜: •各型均见基膜不同程度缺损、断裂 •新月体形成 免疫荧光: I型: 线性荧光 II型: 颗粒状荧光 III型: 阴性
75
肉眼:
双侧肾脏体积增大, 色苍白, 表面有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76
临床病理联系: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急进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急,进展快
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改变后,
免疫复合物 沉积在肾小球 肾小球损伤 免疫荧光:颗粒状
循环免疫复合物 颗粒状荧光
28
(二)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抗原
(肾小球本身的成分或经血液循环种植于肾小球的抗原成分)
抗体 在抗原部位形成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病变
30
1、抗基膜性肾小球肾炎
(anti-GBM nephritis)
基膜成分成为抗原 免疫复合物沿基膜沉积 免疫荧光:连续的线性荧光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血浆蛋白滤过增加→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肿 ↓ 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高脂血症
78
病因、发病机制:
抗原(足细胞膜) +自身抗体 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
补体 (C5b-C9复合物)
激活系膜细胞、足细胞 氧自由基、蛋白酶 毛细血管壁损伤
79
病理改变:
II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电镜: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显示颗粒状荧光 抗原来源不清 我国多见
62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
电镜(-) 免疫荧光(-)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63
病变:
光镜: 肾小球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原因: 基底膜损伤
纤维蛋白原大量滤出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纤维性新月体)
71
纤维性新月体
72
新月体的影响:
肾球囊囊腔变窄甚至闭锁→少尿、无尿 毛细血管球受压萎缩 肾小管缺血性损伤
73
病变:
光镜:
肾小球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血管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 肾小管 间质 水肿,炎细胞浸润,后期纤维化 74 上皮细胞内玻变或上皮细胞萎缩
19
5、肾小球与肾小管的关系
20
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一)肉眼 (二)光镜
HE染色 PAS染色:(过碘酸-schiff染色) 显示基膜和系膜基质(糖蛋白、呈红色) PASM染色:过碘酸六氨银染色 显示基膜和系膜基质(糖蛋白、呈黑色) Masson三色染色: 基膜和系膜基质呈蓝色(胶原纤维) 核呈蓝褐色,红细胞呈红色
47
七、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概述: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和非链球菌) 多见于儿童
3、滤过膜: (1)滤过膜的构成
16
3、滤过膜: (1)滤过膜的构成 内皮细胞 基底膜: 内:疏松层、
中:致密层、 外:疏松层
脏层上皮足突间的滤过隙膜:
17
(2)滤过膜的功能 机械屏障: 电荷屏障: 三层结构都含阴离子糖蛋白
滤过膜特点:小分子、阳离子物质通透性强。
18
4、几个部位:
上皮下区: 内皮下区: 基膜区: 系膜区:
PSGN
51
52
2 中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3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致密物沉积。
54
免疫荧光: 颗粒状荧光, 为IgG、IgM、C3
55
肾小管 •肾小管上皮变性
•管腔内可见蛋白和细胞管型
间质: 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
56
肉眼: 大、光、红
大红肾 病变重者有出血点 蚤咬肾
85
86
免疫荧光:
颗粒状荧光 IgG和C3
87
肉眼: “大白肾”
88
临床病理联系:
肾病综合症: •大量蛋白尿
•明显水肿 •高脂血症和脂尿 •低蛋白血症
(非选择性蛋白尿)
结局:
对激素不敏感,病程长,预后差 活检:肾小球硬化提示预后不佳
89
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脂性肾病)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
切面:皮质增厚
57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急,血尿常见,尿中见管型; 少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血容量增加)。 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结局:
多数痊愈(儿童预后好,成人预后差)
少数转为慢性
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58
(二)急进性(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 rapidly progressive GN,RPGN )
概述:
儿童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 病变特点: 光镜:肾小球基本正常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90
病因、发病机制:
免疫荧光(-),与免疫机制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细胞因子→上皮细胞损伤
基膜增厚
40
(3)系膜细胞 系膜细胞增生 系膜基质 系膜区扩大、系膜硬化
41
2.基膜增厚
增生的足细胞、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合成 的基膜增多 沉积的免疫球蛋白
42
(二)变质(轻)
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电荷屏障的破坏 •结构完整性的破坏
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43
(三)渗出
是滤过膜损伤的结果 渗出的成分: 细胞:白细胞、红细胞 各种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
21
22
PASM染色
23
MASSON染色
24
(二)电镜:
观察超微结构改变
免疫复合物(电子致密物)的沉积部位 准确定位,但不能确定免疫复合物的类型
25
(三)免疫荧光标记:
原理:荧光标记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优点:可确定免疫复合物的类型 结果: 免疫荧光(+) 线性荧光(抗GBM性GN) 颗粒状荧光 免疫荧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8
1、肾小球的组成成分: (1)细胞成分: 内皮细胞:有70-100nm窗孔,带负电荷。 系膜细胞:
9
1、肾小球的组成成分: (1)细胞成分: 内皮细胞: •合成系膜基质和基膜物质 系膜细胞: •吞噬和降解沉积于基膜上的免疫 复合物, •具有收缩功能,调节血管管径, 控制肾小球血流量。
10
1、肾小球的组成成分: (1)细胞成分: 内皮细胞: 系膜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
光镜: 基膜弥漫性增厚
80
病理改变:
电镜:
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消失
81
病理改变:
电镜:
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消失 上皮下有多数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82
病理改变:
电镜:
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消失 上皮下有多数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基膜增厚
83
84
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 基膜形成钉突呈梳齿状 插入沉积物之间 基膜继续增多,包绕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溶解、消失,留下的空洞呈虫蚀状 基膜不断增多填充空洞 GBM弥漫增厚,严重受损
26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抗原(antigen): 外源性:细菌、病毒、支原体、 真菌、 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和食物等 内源性: 肾小球性: 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基膜 非肾小球性:
DNA、核抗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 甲状腺球蛋白等
27
方式: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 nephritis) 抗原(非肾小球、可溶性)+抗体(Ⅲ型变态反应)
概述:
好发于青年、中年人 病变特征: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59
病因、发病机制:
I型:抗GBM肾炎
原位免疫复合物沿基膜沉积 免疫荧光:线形荧光 成分:IgG和C3 Goodpasture
综合症 •属于I型抗GBM肾炎 •抗基膜抗体与肺基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 肺泡壁的损伤 •临床除新月体性GN的表现外,有咳嗽、咯血
4
肾脏功能 1.产生、排出尿液: 排泄代谢产物,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分泌激素: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胆骨化醇 —调节血压、RBC生成、钙吸收
5
二、正常肾脏的组织学结构
肾脏包括实质和间质 肾实质由皮质和髓质构成
6
肾小球 Cap.丛
正 常 肾 小 球
肾 球 囊
7
64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新 月 体
65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