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或名次。
比赛中发挥的综合评定。
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
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动作速度: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延迟性转化: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力量负荷减少以后,才有提高。
超等长收缩训练:练习时,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接着做向心收缩,利用肌肉弹性通过牵张反射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
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它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协调能力:运动员机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因素。
技术环境:运动员周边相关群体/国家,地区或运动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有序,紧密相连的部分所组成。
模拟训练法: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横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二.填空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技)、(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2.从运动员经济能力获得的途径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结构中选材是成功运动训练的重要前提条件。
3.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其中竞技能力是直接目的。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价。
5.系统训练原则的确立是属于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
6.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可以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四个阶段。
7.运动负荷增加的四种基本形式是直线式,阶梯式,破浪式,跳跃式。
8.在一个完整过程的大云联周期里面与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相应的时期分别是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9.训练方法的整体控制方法包括横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
10.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11.法特莱克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配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
12.循环训练方法包括,,。
13.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分为负荷变换训练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形式变换训练法。
14.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15.发展灵敏素质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
16.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效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
17.有氧耐力的适宜心率=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70%。
18.提高移动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另一个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19.影响运动技术的客观因素有: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和器材设备与场地。
20.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有:特长技术,运动员的神经类型,种族特征。
21.所谓技术流派,指不止一个运动队,而是若干个运动队都具有相似的技术风格。
22.竞赛规则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23.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24.模拟训练法的构成因素有模拟系统,同态系统,主练系统。
25.战略决策是对参加一次比赛的全局性问题进行的决策;战术决策是针对比赛中的。
26.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由先天遗传和后天性训练途径获得,一部分由生活途径获得。
27.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一般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竞技保持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四个阶段。
28.在全程性多年训练四个阶段中最佳竞技阶段是核心、最主要的阶段,他的任务是。
29.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包括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三个时期。
30. 训练活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活动的核心。
31.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倒数时填充方式,以主要的比赛时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大周期。
32.训练大周期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技战术训练以分解法为主。
33.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四种基本类型。
34.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采用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采用完整法,并较多采用比赛法。
35.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为主,技战术训练以分解法为主。
36.在基本训练周将一周的训练分为两部分,上半周的训练之后安排较小的负荷或者调整,下半周的训练与上半周相似,这种结构叫作周训练的两段结构。
37.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周训练负荷加大。
三.简答题1.竞技能力和训练水平含义有何不同?①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又具有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用于表现教练员组织训练的能力。
③竞技能力的含义专一而明确,训练水平则是多义词。
④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当训练水平用于表达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2.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含义有何不同?①运动能力是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②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又具有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③运动能力的涵盖面要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科学基础:①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②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4.适宜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答:科学基础:①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②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5.在训练过程中间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松成②渐进式增加负荷量度③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④建立科学的诊断体系⑤处理正确负荷与恢复的关系6.简要说明运动训练负荷和恢复的关系。
1)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称其为训练,训练也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荷只会导致运动员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运动员机能的下降。
为了使训练取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
2)现代运动训练中,越来越重视负荷与恢复的协同效应,不是在负荷后运动员已疲劳时才考虑恢复问题,而是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考虑到负荷的恢复问题。
7.简述周训练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
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8.简述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与作用。
概念: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作用:1)有助于顺利的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2)有助于有效的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
3)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
9.固定组合练习手段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作用:1)使练习动作娴熟化。
2)较易获得与技术动作匹配的运动机能和运动节奏进而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3)较易形成复杂动作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提高技能的储备量和学习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
4)较易获得运动的协调性素质和时空感知能力。
10.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作用:1)提高应变能力。
2)提高对复杂状态的预见能力。
3)提高各种运动战术的应用能力。
4)提高与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相匹配的运动机能能力。
5)提高对信号刺激的复杂反应能力。
6)提高技能的储备量和学习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
7)提高运动的灵敏性素质和时空感知能力。
11.简述流水式循环训练法的做法。
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个练习。
12.说明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
14.简述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答: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1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