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素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广西桂林市荔浦师范学校李波【内容摘要】班主任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

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班主任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班主任,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所以,重视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学生心理健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为与中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班主任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利用自身的素质,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今大多讨论的是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班主任本身素养、人格和行为等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忽视了班主任本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本文欲将班主任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措施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班主任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位俄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心教育。

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可见,班主任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班主任素质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人格、素养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班主任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班主任素质中各要素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

所以,班主任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班主任素质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

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班主任的人格特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班主任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班主任素质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素质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班主任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所以,班主任应该关注自己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身专业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二、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的措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高比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更为重要,其发挥作用的原理就如同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固然很重要,但是,硬件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依靠先进的软件。

班主任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的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的培训。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

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班主任工作中各要素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班主任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着的班主任,大多数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或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对于教育理论他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学过两遍、三遍,但是,就一个人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的形成和确立来说,这样的学习还远远不够。

首先,在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时,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毫无教学经验而言的学生,在缺乏经验佐证的情况下,他们对很多理论问题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其次,在很多学习中人们过于关心如何考试、如何结业,并没有真正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知识不可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最后,教育理论本身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是在发展的,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在班主任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班主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班主任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广泛关注。

只有班主任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不辱心理保健医师的使命,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教育。

目前,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的绝大多数班主任,在校期间学的老心理学教材中,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补上这一课。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班主任,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

相反,班主任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班主任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教师本身有依赖感,不安全感,他便可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帮助,使学生也形成依赖心理,从而使班主任自己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

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却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班主任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应重视培育优良校风和班风。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

学校领导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学校中应大力倡导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领导和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民主,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事,任何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暴干涉的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领导和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班主任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和学生,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政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配合的良好风气。

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既要利用好竞争的激励作用,又要设法避免可能由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在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校和班主任更要注意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尺度,更不能把它当做“制服”学生的有力武器;学校和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关心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能够在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下,早日迈进新生活的大门。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为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总之,从班主任素质的改善和优化入手,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主要参考资料:1、《现代教师心理素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2、刘维良编著,《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3月;3、《教师心理学》〔英〕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4、《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心理素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1年版中国和平出版社;5、林学斌,《对教师心理素质内涵的思考与认识》,《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