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殊儿童的成因和诊断中国的特殊儿童有多少?我查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比较准确的统计,儿童脑瘫比例千分之二,自闭症比例千分之六,60万-180万,甚至有说260万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比例3%-5%,弱智儿童(0-14岁)比例1.07%,没有官方统计,数字相差很大,这正说明了我们对特殊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每一年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导致特殊儿童比例上升的原因很复杂,了解并控制这些因素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1、遗传。
家族里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等状况的,除了基因影响外,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
2、脑伤。
怀孕、分娩、出生后这个过程中母亲存在的问题。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
3、生化失调。
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维生素缺乏、内分泌腺功能失调等都会影响儿童大脑智力的发展、语言的接受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从而导致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学业不良等现象。
4、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5、低血糖。
低血糖会危及儿童大脑的发展、尤其是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如果不及时解决,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损害,常常导致智力落后、动作发展迟滞等。
6、家庭问题。
父母抚养与教育不当表现为:其一不和睦的家庭,亲子关系的冷漠,虐待和粗暴,从小耳闻目睹,因而富有攻击性;其二过度保护,父母包办,过分依赖,溺爱和宽容,缺乏运动能力;家庭结构简单化,有孤独感;家庭生活电视化,产生言语、交往障碍;7、其他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和社会因素是否是特殊儿童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自闭症不是因为缺乏关爱造成的,如果心因论成立的话,那也是过分溺爱的原因。
下面我具体阐述特殊儿童几个主要类型的成因及日常的普通诊断方法。
一、自闭症儿童的成因:遗传,染色体变异目前一般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中枢神经受损,所引发的终身发展性障碍,自闭症的基本障碍是脑部负责分配、聚焦与学习的神经元功能障碍,以至神经接收器无法以正确的方向及适当的敏感度选取刺激。
这种神经功能性障碍同时也影响早期的脑部发育及调节学习的情绪。
种种统计显示,自闭症已经成为儿童疾病之首,超过儿童肿瘤、白血病、艾滋病、糖尿病的发生率总和。
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在0-6岁儿童致残原因中占据首位,高达78%。
自闭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在中国大陆叫孤独症,在台湾叫自闭症,这两个名称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这种病症,也许称它为坎纳症更合适。
然而,中国直到2006年才将自闭症确认为一种残疾。
在当今中国90%的人不知道自闭症。
所以我们应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瑞特诊断儿童自闭症四条核心标准:1、起病于30个月前;2、社会交往障碍;3、语言发育迟缓或偏离;4、坚持原样不变。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自闭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其中的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自闭症倾向了,家长需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1.对声音没有反应;2.难于介入同龄人;3.拒绝接受变化;4.对环境冷漠;5.鹦鹉学舌;6.喜欢旋转物品;7.莫名其妙地发笑;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9.奇怪的玩耍方式;10.动作发展不平衡;11.对疼痛不敏感;12.缺乏目光对视;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14.不明原因的哭闹;15.特别好动或不动;16.拒绝拥抱;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18.用动作表达需求。
二、脑瘫儿童的成因先天性脑瘫的原因包括胎盘异常、胎位不正、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出生时窒息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损坏神经核造成脑瘫)、感染、外伤、脑出血、脑部畸形等。
患儿出现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1、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
或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
全身抖动,易激怒、易惊吓或反复出现惊跳。
2、出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很少。
4、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或异常的姿势和动作。
5、运动发育落后。
例如,3~4个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竖头不稳;4月后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双手常握拳,不会握小棒,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6~7个月仍不能翻身和独坐片刻;9月左右尚不会爬;1岁时不能独自站立;1岁半尚不会独立行走,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双腿屈曲,不能负重,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脑瘫儿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智能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可伴有癫痫发作。
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
爬行对小儿脑瘫有治疗作用。
婴儿爬行时,头与颈部抬起,胸腹部也相应挺高,由于整个身体的重量是借助上下肢支撑的,四肢的肌肉得到锻炼。
也可防肥胖:皮下脂肪积聚减少,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功能。
爬行也有助于婴儿智力开发。
经常处于俯卧、抬头的姿势,可促进其颈部肌肉的发育,孩子抬头越高,视野也越开阔,孩子就可自由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
三、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基本正常,但在学习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困难(或障碍)的儿童。
如:有的孩子在拼音、汉字等符号的再认、阅读方面存在障碍,容易看错字,写错字,数字写颠倒,动作不协调,语言表达不连贯,上课无法专心听讲,总是摇头晃脑,扭动身体,做小动作(如揉眼睛、扣鼻孔、翻书本等),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注意力有障碍。
1)成因:脑部机能障碍:局部的脑发育不足、脑损伤、或脑电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等。
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失调是产生学习障碍的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才能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
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平衡性运动:如,走平衡木,站平衡台等。
跳跃性运动:如,蹦床、翻滚、垫上运动等。
姿势反应性运动:如,进行儿童脚踏车、砂坑、草坪、滑板飞行、滑梯等。
2)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前庭平衡功能失调: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左右分辨不良,方向感不明;分辨不出相似的图形或物品,不会玩拼图游戏;协调能力差,空间定向困难,转圈就晕或久转不晕,怕上高处或跨越障碍,怕乘电梯,不喜欢玩秋千等旋转游戏。
不会跳绳、拍球、怕黑、行为散漫。
触觉统合失调:喜欢固定于熟悉的环境,动作喜欢保持原样,重复语言、重复动作,对任何新的学习加以排斥。
视觉统合失调:视觉辨认能力低、图形记忆困难、识字困难、阅读困难,书写困难,计算屡屡出错。
听觉统合失调:听觉辨别能力低,听觉理解,听觉技艺不佳,表达困难,音乐感差,有重听或语音分辨不清的现象。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筛选方法有美国Myklebusty提出的PRS法和日本上野一彦提出的行动检查法。
行动检查法把学习障碍儿童容易表现的行动特性分为8个大项目和30个小项目。
(一) 活动水准异常1、不能安静,坐立不安。
2、出乎意料的行动﹑行动杂乱。
3、无精打彩,动作迟钝,呆头呆脑,心不在焉。
(二) 注意集中障碍4、对某件事只有短时间的集中力。
5、周围的一点小事容易引起走神。
6、与人说话时视线不合。
(三) 协调运动差7、手指显著不灵巧,如使用剪刀﹑解扣纽扣﹑使用筷子﹑绳子打结等显得笨拙。
8、不能很好地用脚尖站立和用单脚站立。
9、走跑时手脚动作不自然,行动不利索。
10、全身的协调运动差 (如球类运动﹑跳绳﹑跳箱﹑铁棒﹑垫上运动等) 。
(四) 冲动性11、常出现突发的行动 (突然打人﹑过分地大声喊叫)。
12、对于危险的事情毫无顾忌地去做 (乱舞东西﹑登上桌子﹑钻到厨柜里)。
13、一旦进入新环境和多刺激的环境中,就希望很快地接触人和物,不能安静(如在更换教室时)。
(五) 情绪不安定14、胡乱地撒欢儿,大笑,说起话来没有止境。
15、容易紧张,对于一点小事易多受惊,惊慌失措。
16、对初次见面和素不相识的人毫不在乎地开口说话,出乎意料地嘻皮笑脸,表现为一种不胆怯的态度。
17、自我放肆的行动多见(常常离群,乱拿别人东西﹑吵架)。
18、有发作性的症状(挤眉弄眼﹑频繁眨眼﹑眩晕)。
(六) 固执性19、反复进行同一动作(如反复触摸﹑敲打身体某部分,总是摸﹑咬﹑摆弄同一物,如铅笔)。
20、长时间玩同一游戏(如积木﹑拼板﹑玩砂﹑玩水)。
21、拘泥于一个话题,反复问﹑说同一问题和事情。
(七) 认知障碍22、左右概念不清(对右侧﹑左侧﹑向右﹑向左等指示不明白)。
23、日期﹑时间概念模糊(昨天﹑前天﹑明天﹑后天等易搞错)。
24、不知道场所和位置(道路顺序﹑桌子位置)。
25不能理解基本的数量概念(大﹑小﹑多﹑少以及10以下数的加减)。
(八) 语言迟缓26、说话方法使人难以听懂(吐字不清﹑说话快﹑异常的高调)。
27、读书时不流畅(生涩﹑漏读﹑随便读)。
28、在同一学年中,特别不擅长理解文章的内容(不能抓住概要,进行归纳)。
29、不擅长写(写的文章杂乱﹑难以判断﹑误字﹑漏字多)。
30、书写文章时,语法错误多。
根据以上项目对照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经常表现:2分;有时表现:1分;几乎不表现:0分。
判定时,将小项目得分按每个大项目进行合计,8个大项目中,2分以上的大项目在6个以上,或2分以上的大项目即使是4﹑5个,而总分在20分以上,可以判断为疑似学习障碍儿童。
四、智力落后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和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感知不敏感,难以辨别细节。
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范围狭窄,都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迟缓。
记忆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也不准确,遗忘快,回忆时一般缺乏逻辑的意义联系。
思维多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的能力,整个心理活动水平都较低,很难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难以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
语言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发展缓慢,词汇贫乏,理解能力差,运用语言困难,多数有言语障碍。
由于思维的缺陷的影响,表现在语言上,语言的缺陷又会影响思维质量。
语言缺陷与弱智儿童知觉、动作、肌肉运动等方面缺陷有关。
智力落后的原因:1.染色体遗传。
2.染色体异常。
3.药物影响,病毒感染。
4.不良生活习惯。
出生时因素:窒息缺氧、早产、低体重。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贫血,主要因母子血型不合造成,免疫性溶血性黄疸所造成。
脑外伤、中毒、严重营养不良。
除了根据上面叙述过的智力落后儿童特点以外,也有的采用心理——教育的测验方法,对智力低下的未入学的学龄儿童和成绩不良的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检查。
检查的方法和内容是通过谈话、游戏活动、对各类画片和各类性质的短文的叙述、图片分类、计数、应用题运算等实验,以此全面分析这些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尤其是抽象概括的水平及特点,据此评估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