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 盾

茅 盾

茅盾教学目的1了解茅盾的整体创作情况2掌握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点3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系列教学重点1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内涵2《蚀》与《子夜》作品分析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步骤一、研究领域中的“矛盾”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虹》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张延年1986年提出了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观点蓝棣之、王晓明、丁帆等人要求重评↓↓高级社会文件功利欲求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网状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的典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茅盾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三、作家生平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

所以,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可以与中国革命史的学习结合起来。

四、小说成就小说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①都市生活,如《蚀》三部曲、《子夜》、《锻炼》、《腐蚀》《虹》、《林家铺子》《清明前后》、《第一阶段的故事》等②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如按照矛盾的意向,《蚀》三部曲所展示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三)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不但写到了雄壮的北伐誓师典礼,而且还写到了刚刚发生不到一个月的"南昌起义"。

《动摇》"是经过冷静思索,比较有计划写的",虽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作者的目的却"是要借写武汉政府管辖下湖北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来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是要写大革命时期一部分人对革命的心理状态,他们动摇于左右之间,也动摇于成功或者失败之间"(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卷10期)。

《追求》与前两部一样,也是"粘"着题目写的。

本意是要写一群青年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幻灭和动摇后,重又燃起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但创作中又听到了许多朋友在"左倾盲动路线"造成的失败中,莫名其妙地牺牲和被捕,临时改变了计划,写成"个个都在追求,然而都失败了"。

又如《子夜》的创作意图(同下);《子夜》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

"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有关。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

在这一点上,《子夜》的写作意图和实践,算是比较接近的"(《子夜〃新版后记(再来补充几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再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丰收成灾;《春蚕》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

作品不但有真实的现实描写,也通过老通宝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从一个老农民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衰败史。

《林家铺子》所表现的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中国工商业的破产:从故事发展中可以看出,林老板资金周转不灵是因为战乱,林家铺子大伤元气是因为官吏借‚抵制日货‛之名来进行敲诈,生意萧条是因为小店的主要对象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等等,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

这是茅盾的得意之作,他说:‚《林家铺子》是我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春蚕〃跋》,开明书店,1933年),同时也是自己‚短短的五年的文学生涯的‘里程碑’‛(《我的回顾》,《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

《虹》作者本意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

八月中因移居搁笔,尔后人事倥偬,遂不能复续"。

《虹》写于日本,作者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增加一些亮色,以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同时也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

作品采用三段式时空切换的方法,通过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经过许多挫折,终于冲出了夔门,从成都经泸州到达上海,遇到了革命者梁刚夫,接触到了革命理论,在‚五卅‛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踏上了‚通向革命天国之虹‛。

虽然,作者未能完成原来的创作设想,但仍然能看到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寻求革命的心路历程。

此作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成为茅盾史诗性小说的一个标记。

《霜叶红似二月花》“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等等茅盾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从《蚀》三部曲{《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抱素、强猛)《动摇》(胡国光、方罗兰、孙舞阳、史俊)《追求》}(1927—1928)、《虹》(1929)、《子夜》(1931)、《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30年代末的《第一阶段的故事》、40年代的《腐蚀》、《走上岗位》、《锻炼》、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等■其中表现出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路》和《三人行》写于茅盾回国之后,是他献给新成立的"左联"的礼物。

由于作者急于想为迷茫中的青年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的痕迹。

其中,《三人行》最为典型。

作品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

出身书香门第的许,是一个侠义主义者,但他救助奴婢秋菊却不被理解,去暗杀欺压女学生的恶霸,又送了性命。

出身破落商人家庭的惠,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在抗日浪潮中思想刚有变化,又在席卷全国的抗日风暴中吓得发狂而死。

只有实际主义者云,才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的一种最为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在50年代的《小城春秋》等作品中仍有表现。

2、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⑴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

如吴荪甫。

⑵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①时代新女性系列,即东方型如静女士(《幻灭》)、方太太(《动摇》)等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西方型如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追求》)等代表热情狂欢;梅行素(即"梅女士",《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婉卿(《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赵惠明(《腐蚀》)等。

②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如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唐子嘉(《多角关系》)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林永清夫妇(《清明前后》)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王和甫、朱吟秋、周仲伟(《子夜》)等③主要知识分子形象,如方罗兰(《动摇》)、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子夜》)等。

④其他主要形象:屠维岳、莫干丞、唐云山、曾沧海、吴老太爷、冯云卿、冯眉卿、刘玉英、雷鸣(《子夜》)、老通宝、阿多(《春蚕》)、林老板、寿生(《林家铺子》)、钱良材、张恂如、赵守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3、宏大而严谨的结构布局。

为了表现时代性和社会化,茅盾的小说一般都采取网状结构,就他的中长篇小说来说,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某一主人公的命运和思想变化为主线,引进主人公的复杂社会关系,描写种种社会现象,展示时代风貌。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既能使主人公的命运和社会环境融于一体,又能使主人公的性格鲜明丰满。

《子夜》、《幻灭》、《虹》、《腐蚀》等中长篇小说都是属于这种结构类型,其中写得最突出的是《子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