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雍正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

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千古智者邬思道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康熙皇四子(后来是雍正皇帝)身边那位不动声色、尽算先机的极有分量的人,腿瘸,走路拄拐棍,被皇四子尊称为“邬先生”。

他在康熙三十六年曾以举人身份参加应天府会试,期间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触犯国法,被康熙镇压收容了十多年,幸蒙皇四子相救,最后成为其府邸高级幕僚,潜心参谋政务十年。

他虽未象诸葛孔明那样羽扇纶巾,但却有足不出户便洞明天下事态、人心善恶之智,仅凭风声耳报就能洞穿错综复杂的朝野局势,建言献策,一语中的,在皇四子走向雍正皇帝的坎坷道路上竭忠尽智,居功至伟。

大功告成后又不贪恋富贵荣华,急流勇退,半隐江湖,既有散仙逍遥自在之乐,又无达官遭疑召祸之忧,常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神龙现首,点到即退。

其超人才智不亚于春秋范蠡、汉代张良、东方朔、明朝刘伯温。

仅举几例以证之:1.向皇四子提出“以不争为争”的竞争策略,切合当时实际。

康熙废掉太子后,太子之位已成空缺,一时间议举储君成为朝野关注热点。

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派人到处拉选票,给老皇帝施加压力,皇四子内心也骚动不安,但苦于势单力薄,放不甘心,争又无把握,邬先生看出主子心思,经反复考虑后,献出妙计,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大富人家,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

慢慢地,老爷子逐渐老迈,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

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

交给谁哪?一时拿不定主意,等等看吧。

于是,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与争斗。

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管不好。

于是,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

邬先生讲完故事后又提炼出观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邬思道讲的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夺嫡的复杂过程。

管家和治国同一道理,皇四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把“以不争为争”作为自己的竞争策略,使本来好象没有多少希望的他逐渐取得了皇阿玛——康熙的理解、信任和赏识,最后水到渠成。

2.忠告皇四子跳出争嫡矛盾旋涡,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

康熙晚年,新疆准葛尔部叛乱,朝廷六万平叛大军因种种原因全军覆没,朝野震惊,此时众皇子夺嫡争斗如火如荼,谁能到西北带兵平叛,谁就有了兵权,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四子都志在必得,朝臣意见不一,皇上也很为难。

这时邬先生忠告皇四子放弃这次没把握的机会,向皇上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经略西北,并保举心腹干将年羹尧押运粮草,即向康熙表明自己无意争“大将军王”的淡泊心境,又缓和了与皇十四子的关系,也牵制了炙手可热的皇八子,同时冠冕堂皇地把自己的嫡系安插到事关平叛成败的关键职位,可谓一剑四雕!退一步海阔天高,真是高明之至!3.在皇四子即位的惊涛骇浪中居中调度,举重若轻。

康熙传位于皇四子后归天之际,众皇子都在宫内,形势瞬息万变,皇八子早已串通军界,准备武力夺位,当时却昧着良心说未听清皇阿玛传位给谁,其党羽——皇九子、皇十子随声附和,推波助澜,两个年幼的小皇子却说了真话,诸皇子争论不休,当即打斗起来。

皇四子严令九门提督隆克多守住宫门:“谁敢出宫一步,立刻锁拿”。

隆克多是康熙用恩威并施之术打造的一把锋利宝刀,这时派上了用场,唯新皇之命是从,立即派人将畅春园团团围住,皇八子兵变的信息没有传出去,避免了一场大流血。

皇四子在皇上传位后,立即派人带皇帝金牌回府找邬先生,邬按事先商量好的计策,持金牌到宗人府放出最得皇四子信任的“侠义十三郎”胤祥,胤祥火速持皇上金牌进入卫戍京城的丰台大营,以霹雳手段提升三个强悍旧部为副将,杀死八爷走卒——丰台大营主帅程文远,带兵火速勤王救驾。

“老十三”进宫后,皇四子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八爷见大势已去,只好在隆克多宣读康熙遗诏后,很懊丧地随同众皇子朝拜新君。

1722年11月13日深夜,康熙皇四子在畅春园继位,史称雍正皇帝。

继位当晚,雍正以“乍逢大变,宫中情形不明”为由回府过夜。

老谋深算的邬先生安排五路人马护驾,彼此互不统属,由“老十三”居中指挥,保证万无一失,并不准任何人接近皇上,吩咐府中人说:“公事找张廷玉,兵事找十三爷,如私事则答天子没有私事”。

每逢大事有静气,邬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知机之明、谋事之精、成事之略令人叹为观止! 4.功成身退,半隐自保,千古绝顶聪明之人。

综观皇四子夺嫡史,邬先生居功第一。

但皇四子继位的同时,乌先生的使命也已经完成,以后怎么办?是留还是走?乌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后者。

皇四子继位当晚,回府后第一个要找的就是邬先生,他淡淡地说,“你的名分我已经想好了”,但没说是啥,实际在观察试探邬的态度,这早在邬的预料之中,邬不假思索地说,不想做官啦,原因有三:第一是说他是残疾人,腿瘸,不宜在朝廷上行走,不符合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第二是说他是先皇废弃之人,不宜就仕新朝;第三是说“臣虽小有才气,但以阴谋为体,皇上行光明之道,用的应是光明正大之人,臣纵有些才气,也是熬干了的药渣,何堪再用?”仔细想来,邬先生说的三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当官儿靠的是脑子,身体残疾不是主要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不用的新皇就不能用啦?先皇康熙为平定台湾而在东北马场启用的姚启圣不就是顺治皇帝下旨永不任用的吗?至于善于搞阴谋诡计也说不通,管人治军治国的方式都能拿到桌面上来吗?雍正在追问归隐的方式时他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臣想采取半隐的方式,理由:一是不挣点银子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二是跟随主子多年,情义难断,想主子的时候可以来看看主子;三是主子需要奴才的时候,能够找着了……云云。

这几句话说的实在,也说到皇帝心里去了。

雍正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如果皇帝真的有心,完全可以留下邬先生,但是他没有,丝毫没有挽留的意思。

邬先生提出辞职告退,他也就照准了。

当晚把酒言欢,不过是客套而已。

就这样,邬先生悄然离开了雍正,以后虽无大贵大富,却有衣食之源、逍遥之乐、全身之保!5.在国家需要时,神龙现首,排忧解难。

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期间,月耗白银700万两,国库空虚,拖欠国家官银的达官显宦都被免职抄家,朝廷已到山穷水尽地步,此时年的20万大军虽已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但找不到叛军主力决战,皇上忧心如焚。

而年羹尧飞扬跋扈,大肆铺张,地方运粮官因雨迟到一日就地正法。

每天派一些有家室的军官打探叛军藏身之处,打探不到就杀全家,一时间,西北大营血雨腥风,人心遑遑。

当此危难之时,已经半隐在河南地方官田文静幕府中的邬先生,在粮草不够、无人敢押粮去西北大营之时,主动请缨拄着拐杖去年营送粮。

年知道邬有通天彻地之才,又曾是雍正红人,破例迎出帅府,寒暄之后,单独置酒,为邬接风洗尘,并诚心求教平叛之策。

是夜二人秉烛查看战图,胸有成竹的邬先生谈笑间一句“灯下黑”令焦头烂额的年大将军豁然开朗。

叛军主力既未钻天也未入地,就在大营附近。

年羹尧在邬先生的指点下,一战功成。

邬先生表面上既帮了田文静也帮了年羹尧,待遇自然不薄,但暗地里实际上是帮了雍正度过难关,实现了自己归隐前的诺言,其见识、胆略、心智都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这才是高人!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康熙选择接班人前几天,在碎语里加了那句话:康熙对臣子说:我为你们选了一位金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张庭玉,也就是三朝宰相,被康熙大帝称之胃衡臣,则猜出了,是四皇子。

转帖子如下:康熙晚年,当了三十年的太子在皇四子追缴国库欠银过程中遇事推诿、卖官鬻爵,掌管刑部时制造冤狱,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私通,被康熙发现,康熙对太子彻底失望。

此时皇十四子为彻底扳倒太子,伪造太子的手谕进行叛乱,康熙借机废掉太子,罢为庶人,永远圈禁。

但精明的康熙在发现真相后对皇十四子的为人也画了问号。

同时皇十三子胤祥做事仗义,容易意气用事,也被康熙圈禁,留作后用。

太子之位已成空缺,一时间议举储君成为朝野关注热点。

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派人到处拉选票却弄巧成拙,这时选择皇四子作为储君的想法已经在康熙的心中萌芽,但他认为还须继续观察,人未看准,时机未到,过早揭锅可能会激起内乱。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通过康熙的音容笑貌和行动以及雍王府里神秘瘸子谋士邬思道的一次次精辟入理的分析,将康熙选择接班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一步一步地展现给了观众。

我们看到康熙选择接班人的心术的确耐人寻味。

简议如下:1、在查办朝臣拖欠官银案中发现能够刷新吏治的铁腕人才。

在查办朝臣拖欠官银案中,四王子显现出不计得失、心系苍生、敢于碰硬的钢毅、忠正性格,他以霹雳手段追缴了大量欠银,筹集了大量赈灾款,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臣僚,一些老臣借魏东亭因被逼交欠银而吊死之机向康熙哭诉。

十皇子在八爷的怂恿下到大街上变卖家当并当众殴打协助四王子催交欠银的小吏田文静,无异于火上浇油。

康熙对当时形势洞若观火,处理方式很有艺术:罚挑事的十王子到宗人府监禁半年,以儆效尤;将用官银置办个人产业者交刑部议罪,严肃纲纪;将田文静调任陕西,远离是非;对牵头办案的四王子罚俸一年,以示薄惩。

但康熙当庭对四王子的训诫之语却很有分寸:“你一向以精明自诩,办事有欠舒缓,致使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却没有办,想你一心为朝廷办事,朝廷自然不能委屈了你,但做错了不能不罚,现免去你一年俸禄……”。

康熙的这番话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对四王子的忠心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发现四王子是能够刷新吏治的铁腕人才。

2.对寿宴上的死鹰案心明眼亮,却忍痛不查。

在庆祝康熙六十八岁寿辰的庆典会上众皇子、臣僚争献寿礼以表忠心,四王子献的寿礼非金银非玉器珠宝非古玩字画,而是一本他读过万遍的佛经,百官皆笑,康熙先惊后喜,愉悦有加,此时正在西北平叛的“大将军王”——皇十四子的寿礼千里传到,说礼物是带“寿”字的祥瑞天石,打开一看,却是一只僵硬的死鹰,康熙当即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他知道皇十四子纵有天大胆子也不敢如此,寿礼显然是被人调了包,是谁?是何居心?显然是八王子的人干的,目的在于制乱、栽赃、从中渔利,用心歹毒。

老皇帝心知肚明,痛心不已,却未予追查,免去一场大乱。

3.恩威并施,使九门提督隆克多成为保证皇位成功移交的一把锋刀。

隆克多是当朝重臣童国伟侄子,精明干练,当时在童国伟授意下对八王子和四王子两头讨好,见风使舵,但一维皇命是从,康熙知隆之才,疑隆之德,压抑隆多年,直至晚年才提到京城九门提督重位上,以备大用。

死鹰案出现后,康熙一病不起,日渐沉重,自知大限将至,遂传隆到畅春园密室交付重任,但方式却很讲艺术:先出示诏书,责隆党随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该杀!促隆表明心志,然后话锋一转,让把此诏存于张中堂处,如隆变节再依诏重惩。

使隆毛骨悚然,汗出如浆。

然后又颁诏嘉奖,使隆畏威怀德,最后出示宝刀,明确意图:“这些年来真正压抑你的是朕,你这把宝刀朕要等到最要紧的时候才用啊!我给你们选了一位金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你到时要如实宣读诏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