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的发展看受众的心理需求摘要:人人网以实名制为网络基础,为网络用户提供群、日志、相册、即时通讯、视频等强大丰富的互联网体验功能,满足用户对交易、娱乐、资讯、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
人人网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
本文主要从人人网的发展和概况作为切入点,分析人人网的受众定位,进而基于现实状况,对人人网的受众心理需求进行研究。
关键词: 校内网人人网受众心理需求分析一、人人网的发展、概况人人网是由千橡集团旗下的校内网发展而来。
校内网于2005年12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网站,也是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垄断地位的校园SNS社区。
校内网成立之初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定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或者限制具有特定大学IP地址,这一特点就保证了早期的用户群体大多数都是在校的大学生。
校内网鼓励大学生群体注册实名,相册里上传真实的照片,让注册用户在网络上体验到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的乐趣。
用户注册后可以写个人日志,上传自己的照片,找到好友,签写留言,分享信息等。
2008年网站推出开放平台战略,大量的编程人员和第三方网络公司开发各种各样的在线网页游戏和网页小应用程序,这些网页游戏为注册用户之间的互动娱乐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和方式,也为中国互联网往平台化方向的拓展作了重要铺垫。
经过四年的不断发展,校内网成长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交流互动平台,降低了用户之间的交流成本,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
校内网通过提供保存相册、发布日志、查找好友、音频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为用户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
2009年8月4日,校内网所属的千橡集团发布消息,“为了校内网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割舍对校内品牌的依恋之情,去积极的、勇敢的创造一个更伟大,更具延展性的新品牌,一个广大用户心目中的至爱品牌”,宣布将旗下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
更名后,人人网吸引了更多的注册用户,发展更为迅速,每天新增用户数高达20万。
目前人人网已有近9000万注册用户,其中约有超过5000万为实名注册的用户,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SNS社交网站之一。
人人网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SNS社交网站。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的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等。
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为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或“社交网站”。
SNS 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六度空间理论”,该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米尔格伦提出。
这条理论简单地说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每个社会个体的社交圈都会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二、人人网发展的受众分析从校内网到人人网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受众的变化。
首先,原有的受众群体身份的升级(主要指从大学生群体转变为社会工作者)促使人人网受众群体辐射范围的相应扩大。
大学是一个培养社会精英的家园,当社区覆盖了全国所有高校,成为校园的社会化品牌之后,它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情结,校友情结、校园情结、同窗情结,校内网适时的利用这种情结,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登录到人人网中。
因此,早期校内网的受众定位为大学生群体,而现在的受众群体已经很大一部分变成了社会白领,加之它造就的社会品牌,人人网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白领通过该网站去寻找他们的同窗、校友。
校内网——现在的人人网,早已经不是人们印象里的校园社区SNS,而是成长为一个覆盖多个年龄群体的SNS网站。
其次,校友的普遍存在性,使挖掘潜在的受众群体具有可能性。
校园生活,是每个人都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曾经的校内网是校园社区的最大品牌,它经历了大学生群体的从无到有,从现实人脉走向SNS交互,已成为一个社会化品牌。
成为社会品牌之后,就意味着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从大学生到毕业生再到工作中的社会白领,曾在校园生活的用户现在通过人人网寻找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工作后的他们就开始交谈工作中的话题。
因此,无论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还是商人,只要上过学,与其他人有过共同的学习经历、校园经历、生活经历,就有被吸引来联络同学感情、寻找自己校友的可能,从而使一些潜在的受众群转化为显性受众群。
三、人人网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人人网的成功在于它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群体如下几种心理需求:(一)从交友方式和实名注册的角度看:1.做真实的自己,与大家坦诚相待的心理需求与别的网站的虚拟性、匿名性相比,人人网可能是比较真实的一方净土了。
所以人人网的网友们大多是被“真实性”这一本应理所当然,却在当今的网络社会很难维持的特色所吸引。
用户发表的日志、状态、照片、留言、分享等大多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希望自己与好友们坦诚相待共同分享。
大部分网友都希望在这个网站上能展现真实的自己和了解真实的他人。
2.维系现实中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心理需求。
在人人网受众群体中,以维系现实中朋友之间关系为主要使用目的的人占了很大部分比例。
而且在人人网上的好友分类中现实中的好友占了绝大多数,受众在该网站上从事的主要活动也主要与自己的好友有关,如回复好友状态和日志、查看好友近况等等。
3.希望被朋友关注,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心理需求。
大部分人人网的网友,都会主动发布自己的日志、状态、照片等,可以很直接的体现在好友们的“好友动态”中,这样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都会被好友了解到。
这种形式看上去只是发布自身状态的个人行为,实际已通过网络共享传达到自己的好友页面中,这种“被展现”的过程,实质就是受众自身享受“被关注”的过程。
受众可以通过好友们对自己所发布的自身近况的反应,或是留言,或是评价,与自己的好友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使自身的言行被好友们接受理解和分享。
(二)从应用游戏和内容分享的角度看:1. 转嫁现实生活中沉重压力的心理。
现实社会中,学生每天在学校,为学习知识忙碌,临毕业的为找工作奔波,工作的为未来生活打拼,甚至有不少白领都会沦为“房奴”,大家都会哀叹压力大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各种压力,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宣泄的途径,人人网上的游戏恰恰就是个很好的宣泄平台。
以最热门的游戏“开心农场”为例,它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和白领们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理期待以缓解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的心理。
游戏中,大家可以犁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甚至偷菜,物像逼真,使人产生如临田园的真实感、置身菜地的现场感,使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地放松和宣泄。
2.休闲生活,充实自己的娱乐心理。
登陆人人网,受众除了可以了解好友动态,展示自己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分享和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打发时间,娱乐生活。
各式各类的好友分享,新奇的,恶搞的,宣泄的,都为自己的娱乐生活添加了现成的娱乐资源,因为“分享”会直接显示在自己的页面中,自己点击链接最方便,最直观。
各类游戏,如开心农场,开心牧场,抢车位,胡来旅馆等十几款游戏都采取简单轻松的方式,不必劳心费神,让网友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了轻松、自在的游戏氛围。
3. 与大家共同娱乐的心理需求说到游戏,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受众在玩各类游戏时的竞争心理,但是登陆人人网初始目标的社交性,即与好友沟通,就决定了即使在游戏过程中有竞争心理的存在,也只是隐性的,只是为了满足大家共同娱乐的大需求。
大多数用户网友并不在意自己的游戏排名和得分,而更注重与好友在互动游戏过程中的娱乐享受。
4. 满足理想中的人人生而平等心理需求。
人人网中提供议题让人投票,平等讨论参与;人人停车挣钱、种植养殖、打工;不管身份高低,都可以买奴隶做主人,既是奴隶主人又是奴隶;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层级高低之别,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和老师们通过这些娱乐项目打成一片,白领们也可以借此和上司通过游戏交流上下级的感情。
(三)从传播学角度看: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包括个人页面展示、自我表露在内的人人网的诸多功能可以使用户在稳固、扩大交友圈的同时,也满足用户被被发现、被接纳、被尊重、被崇拜的各种情感与心理需求,加强对人人网的用户忠诚度。
在每一次用户在进行自我表露与个人信息更新后,社区个人页面栏下方都会出现“评论”、“分享”、“赞”这三个功能,提供给其他前来浏览的用户进行互动。
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却能充分满足用户在进行自我表露与信息传播后的心理需求。
在用户信息发表后,其他用户通过对信息的评价、回复、分享等功能进行人际互动交流。
在封闭的SNS社交网络内,用户通过这些简单的功能被好友“发现”、被好友“了解”、被好友“关心”,或通过日志和照片获得其他用户的追捧与评论,信息内容被网友分享、转载等。
根据“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用户通过对人人网的个人页面的展示与更新获得其他用户的认可。
个人展示程度越频繁、越深入,则越有可能“受到膜拜”。
用户有意义、独特的日志、照片、状态在被多次浏览、评论或分享后,能够发挥一定网络和现实效应,甚至受到众多用户的追捧,成为网络社区内的意见领袖。
这一系列的互动行为满足了心理学“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被接纳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与“自尊的需求”。
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促进用户进行更加频繁地个人展示,或成为意见领袖,或访问量激增,成为人人网上的网络红人。
这种使用之后获得的满足感体验充分体现出人人网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刺激。
无疑,情感与心理上的双重满足使用户对人人网更加依赖,具有更高能动性。
总而言之,通过对人人网受众及其心理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网站的受众定位和分析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网站内容、形式等一系列程序的设置。
因此,对受众的心理需求的掌握对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网站自身也可以通过对受众心理需求的分析,对比网站现有的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挖掘自身的特色,用最富吸引力、最有创新性的产品留住现有的受众群体,争取更多的潜在受众。
【参考文献】:[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3] 郑宇均、林琳,当校园SNS照进现实——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探讨,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 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研究报告[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