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3、生活闲暇化:
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1.2.2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
1、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A)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C)
讲 义
课程
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A
课程编号
63136020学时:0
学分
3
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
教师
刘大鹏
职称
讲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
教学
目的
要求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规划方法,以及基地调研、城市发展预测、现状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规划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考1: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
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思考2: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变化?
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1.3.1城镇化的含义(熟悉)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5.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1.1.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1)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聚居――原始聚落――固定居民点(雏形)
原始聚落的形态: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
(2)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1.2.3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3城镇化及其发展——熟悉城镇化的含义,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主要内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2.城市与乡村
3.城镇化及其发展
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授课方式
多媒体
学时数
4学时
1.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1.1城市的含义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1.4.3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1.4.4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1.1.3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
1、阶段:
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阶段差异
(1)农业社会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2)工业社会的城市: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状态,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而且促进了大量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
1.3.2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
1.4.2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熟悉)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1.1.4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一中心空间环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教学
重点与难点
见各章节。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5第一版
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第一版
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5第一版
5、《现代城市建设》,[波]W.奥斯特罗夫斯基著,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第一版
6、《城市规划概论》,陈友华,赵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7第一版
7、《城市建设和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1第一版
8、《城市规划法规读本》,孙施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第一版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练习: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A)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A)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1.3.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