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就业协议签订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重点提示】就业协议是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学校鉴证下双方就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的书面表现形式。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约定的书面协议。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要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又要注意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
一、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引导案例】某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A单位签了约,又擅自用其他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B单位签约。
该生后来反悔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
B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位协议书上盖章。
学校为了慎重起见,出面与B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
谁知该生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其手中),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该生行为太不像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
”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结果可想而知。
(一)就业协议的概念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
就业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
“协议”一般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而达成的一致意见。
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对方当事人,也不能强迫对方签订协议。
同时,双方当事人在协商和签订协议的过程中,不允许第三人干涉,所以这种协议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协议。
然而,毕业生在就业时所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是一种三方协议,这种三方协议并不是简单平等的协议。
从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来看,就业协议的签订须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字盖章才能生效,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签字盖章,就业协议是不生效的。
在签订就业协议的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相互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双方是否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字,完全取决于双方各自的意愿,不存在强迫的问题。
但是,作为签订就业协议的一方主体——学校,在就业协议的签订过程中却扮演了双重主体的身份。
它一方面是以平等的主体,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来参加就业协议的签订;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就业协议进行审查,符合政策规定的予以签订盖章,使就业协议生效,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不予以签字盖章,就业协议就不能生效,从而否定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协议。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者的地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行政管理权力的体现,实质上是学校代表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一种行政干预。
所以,签订就业协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
【引导案例】中该毕业生违背了诚信原则、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
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既败坏自己名声,又损害学校利益。
(二)就业协议的作用1.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依据在毕业生就业制度中,为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国家赋予毕业生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
同时,为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国家把自主录用人才的权力赋予用人单位。
同样具有自主权利的双方,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签订就业协议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各自的权益,同时它也是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依据。
2.就业协议书是学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编制就业建议计划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为宏观控制毕业生流向,保障急需人才的补充,使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求学校要以就业协议书为依据编制毕业生就业的建议性计划,报上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审批。
同时,学校为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保持与用人单位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护高校自身信誉,要参与就业协议的签订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和学校签订就业协议书,办理就业手续。
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和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国家审批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引导案例】2005届湖南籍专科毕业生黄某通过亲戚朋友关系,在深圳某电子科技公司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截止到2005年9月,他已经在这个单位工作了3个多月。
在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多次提醒之下,他与该公司签了三年的劳动合同,他以为这下可以好好松口气,安心的工作了。
可是有人提醒他:户口呢?户口怎么办?深圳一般不接受外地大专生的人事关系,那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变成黑户。
因此,他很着急,几次打电话向母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咨询有关事宜。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订立的书面协议,但两者分别处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主要表现在:1.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校时由学校参与鉴证,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的,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
而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学校不是劳动合同的主体,也不是劳动合同的鉴证方,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从事何种岗位、享受何种待遇等权利和义务的依据。
一份有效的劳动合同除由双方签署意见外,还需由用工单位所在地劳动管理部门(各级劳动局)鉴证、盖章,才具备法律效力。
2.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计划进行派遣。
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内容是明确双方当事人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标的是劳动行为;劳动合同是承诺性、有偿的双方合同;劳动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书面协议;其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3.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
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住房等有事先约定,亦可在就业协议备注条款中予以注明,日后订立劳动合同对此内容应予认可。
4.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鉴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省主管毕业生就业的行政部门、各级人事局、公安局根据有效的就业协议书编制(下达)毕业生就业调配计划、开具毕业生报到派遣证、开具户口关系、接收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即便未签署就业协议书,按规定仍可开具毕业生报到派遣证、迁户口)。
就业协议书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所以,【引导案例】中的毕业生黄某,为了把户口落好,以免将来出现麻烦,他应该回到老家,与该地人才交流中心的毕业分配办公室签定就业协议。
(四)就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及格式就业协议是就业协议书中的内容,就业协议书是记载就业协议的文本,也就是说,“就业协议”与“就业协议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
1.就业协议的主要内容(1)毕业生应按国家法规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向,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
(2)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对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
(3)学校要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做好推荐工作。
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后,经学校审核列入建议就业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学校负责办理派遣手续。
(4)各方应严格履行协议,任何一方若违反协议,应承担违约责任。
(5)其它补充协议。
2.就业协议书的主要内容为了规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行为,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就业协议书,并要求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统一使用。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之后,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目的在于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
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客及要求这一部分是就业协议的重要内容,它表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对就业协议书的使用规定。
主要有以下六个内容:(1)对毕业生的要求。
规定“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
”该规定条款要求毕业生在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使用意图的前提下,按规定的程序签订就业协议书。
同时,要求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得虚假“包装”,欺骗用人单位。
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毕业生还应当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意图和提供的工作岗位,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已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
“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体检,不合格者不派遣,本协议自行取消,由学校通知用人单位。
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原则上应在签订协议前进行体检,否则,以学校体检为准。
”该条款要求毕业生在离校前,学校应当为其安排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体检不合格,不允许就业,不发就业报到证。
同时,就业协议自行取消,由学校致函用人单位,说明情况。
对于身体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将要求其回家休养治病,凭县级以上身体痊愈的证明,参加次年就业。
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对用人单位负责,也是对毕业生负责,更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
学校不应将身体不合格、不能从事正常工作的毕业生送到用人单位。
(2)对用人单位的要求。
规定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对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
凡取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以学习成绩为由提出违约,未取得毕业资格的结业生,本协议无效。
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应当将自己单位的性质、生产经营情况、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以及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要求、具体的工作岗位等实事求是地向毕业生介绍,与毕业生签约以后,要做好接收毕业生的工作。
接收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为毕业生办理人事关系、户口关系、档案关系的转入手续、具体安排工作和生活等。
对于已取得毕业资格,拿到了毕业证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无理违约或拒收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