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夫子。

它的原式是“不愤
不启,不J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的变式是《学记》中的“善喻”,即“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实行启发式教学,除了要遵
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自身所
固有的一些原则。

一、愤启l啡发—独立思考原则
“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
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
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告诉我们不“愤(心求
通而未得)徘(口欲言而不能)”不启发,要在学生
“想”到“愤徘”之时再给予启发。

这句话表而上说
是启发的时机,其实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因为“愤
们卜”的前提是“想”。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人们认
识事物都有必须经过“想”个环节。

启而不发,不只
表现为学生说不出来,还表现为学生想不出来。

想是
关键,是启发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连想都没想,
还谈什么启发式?
评价一位教师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得如何,首先
要看他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看他是否注意创设
“愤徘”氛围。

创设“愤J啡”氛围的主要手段是提问、
设问和质疑问难。

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问题要
难易适度。

问题过难过易都创设不出“愤J啡”氛围
二是提问、设问或质疑后必须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的时机,因为人们思考是需要
时间的,特别是思考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需要时
间。

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根本创设不出“愤
徘”氛围来。

三是问题必须少而精。

问题少才能有足
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精才有思考价值
二、“道而弗牵”—主体性原则
“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
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
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
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学生学习和
发展得如何,关键还在学生自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
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为
“教”服务。

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只顾往里而
装东西。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一
律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做不到的事情再为他们引路,搭桥。

切记: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要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主动训练自己的技能,主动发展自己的智力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帮助学生树立
明确的学习口的。

有了明确的学习口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时刻鼓舞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二是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兴趣的事情愿意做,愿意做的事情容易成功。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导入、趣味过渡和观察、实验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消化,自己去吸收。

三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教师的“教”只能解“一饥”,不能成为“百饱”。

要终身受用,还必须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从教师那里不但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因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样才能终身受用。

三、“开而弗达”—主导性原则
“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导胜原则。

过去说“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教”,即教知识,教书,按着这样的理解,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师和学生靠知识和书本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其实,“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而,即教师“教”学生,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教学相长“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
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

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

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综合,要指关键,教重点,释难点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在学生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即在创设了“愤}h}}'’氛围之后进行。

启发式教学重在引思,一是在学习思维没有方向时指出思维的方向,二是在学生思绪万千时提示正确的思路,三是在学生思维过不去河时,铺路搭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旧引新,温故知新
四、“强而弗抑”一清感性原则
“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情感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孔夫子是重视学生情绪的典范。

从《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待坐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以师长的身分教训人,而是以平等的身分和学生相处。

他告诉学生,不要因为教师年长在发言时有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时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孔子不直接表示“对”或“不对”,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感,hA,自己去发现孔子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每一个侧而。

对学生善于因材施教。

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Ipl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

回答乙
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
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
励他大胆做事孔夫子对学生不打骂,不训斥,而是
循循善诱,值得后人学习
情感管理在西方已经盛行溯其源,应该说来自
启发式教学思想中的“强而弗抑”。

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情感性原则,因为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士可
杀不可辱”,教师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

言辞不应有
丝毫伤害学生的意思“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气n
对学生要期望和肯定。

每个个体有每个个体的特点,要扬其所长,长善救失。

要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是要热爱学生,微笑进课堂。

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可信任。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此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学有所成。

三是要正而引导,多加激励。

表扬好的、对的,对差的、错的是一种激励;鼓励提高幅度大的,对提高幅度小的也是一
种激励;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正而提出要求,也
是一种激励。

总之,教师要注意说话方式,要对学生多激励而不批评压抑。

五、“以三隅反”—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再往下教了(待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再往下教)强调启发的口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反三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举
一知一,举二知二,学生只能简单复述教师的结论和例证,那就没有启发性,也不能叫做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实际上是培养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要培养有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自己必须善于举一反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

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一是要精讲精练。

让学生在精讲精练中掌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然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
教反问句,《论紧张》结尾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尾连用了三个反问句,《白杨礼赞》结尾连用了四个反问句。

如果在前一课中“举一隅”,把反问句的作用讲清,把连用反问句的作用讲清,到后两课中自然能“以三隅反”了。

如果此时再“以三归一”,以后学生再举一反三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类比和对比去比较异同,去大胆联想。

如从带刺的草到锯,从鱼的上浮下沉想到潜水艇,从水开壶盖动想到蒸汽机等。

三是鼓励求异创新。

发明创造,多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求异创新。

所以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课堂发言有的支离破碎,有的和标准答案
谬之千里,这时也不要嗤之以鼻,只要有新意,能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水平,都应该予以鼓励。

作者单位:大庆市62中学
黑龙江省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