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同步训练1.给红色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 lǒng )(2)汉室倾颓(tuí)(3)不知存恤( xù)(4)遂用猖獗(jué)(5)挟天子( xié)(6)帝室之胄( zhòu )(7)枉驾顾之(wǎng)(8)南抚夷越( y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1.本文第一句揭示哪些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些论点吗?12.有许多人认为本文虽仅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
所谓“转”就是转换论证角度。
想一想,哪一句是“转”,是转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13.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士”是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1)lǒng(2)tuí(3)xù(4)jué(5)xié(6)zhòu(7)wǎng(8)yí2.(1)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总共(6)通“伸”,伸张(7)尽(8)亲自3.(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
(3)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
(4)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5)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4.“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6.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7.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8.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9.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11.第一句共揭示了三点:a、孟尝君能得士;b、士以故归之;c、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可以言得士”。
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1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句是“转”。
这一句是“转”而从真正得士的角度来论证的13.“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
翻译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古文考前复习判断题1、“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2、陈胜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二人存亡的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表现他蛊惑民心。
3、“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实际是陈胜假借鬼神的名义来号召戍卒,是为了恐吓士兵。
4、陈胜是个有远大抱负,敢于反抗,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的农民领袖。
5、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6、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陈胜这位农民运动领袖陈胜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
7、选文详略得当,详写了起义场面和作战过程,而略写了起义的筹划过程。
8、“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说明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9、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用计杀死两尉;然后陈胜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以商量口吻做起义动员;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分显示了陈胜蔑视王侯将相,敢于冲破帝王将相“神圣”统治的大无畏精神。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陈胜瞧不起一起干活的穷人们,认为他们是目光短浅的人。
12、诸君县纷纷响应起义的事实,从侧面衬托了秦国的统治已经让人民失去了信心。
13、第二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二层叙述了陈胜分析天下形势。
1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5、“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乎”语气强烈,含有征询的意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16、“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语气表达方式完全相同。
17、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写的是陈胜的谋划,其余的如大泽乡遇雨、为坛而盟等都写的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非凡才略。
18、翻译下列重要句子: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隆中对》1、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凡三往,乃见”可见刘备思贤若渴,诸葛亮清高自许、谨慎持重。
B对策是先夺取荆州、益州,因为它们是天然粮仓和地势险要的地方。
然后结好少数民族,再处理好内政外交。
最后形势有变时,兵分两路进军。
C文章详略分明。
略写刘备三顾茅庐和问对策,详写诸葛亮的回答,表现诸葛亮的才华和远见。
D诸葛亮勾画的政治蓝图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选正确一项()A隆中对前,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诸葛亮的非凡智慧。
B《隆中对》的“对”和《陈涉世家》的“世家”一样,都是一种文体。
C诸葛亮的对策先说“可争”“可图”,次论“不可争”“不可图”,最后指出怎样“争”“图”层层深入。
D文章结构严谨,始终围绕刘备兴复汉室这个中心,围绕三顾茅庐进行叙写。
3、不正确的一项()A诸葛亮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刘备对他的重要性。
B第一段按照史书体例,正面描写了诸葛亮年轻时的不凡抱负C徐庶的推荐,关羽、张飞的妒忌及刘备的“鱼之有水”的比喻都是侧面描写。
D文章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用了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
《鱼我所欲也》1、正确的一项A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B文章使用设喻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以“鱼”比喻“义”,以“熊掌”喻“生”C作者赞扬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行为是见利忘义。
D在生和义不可兼得时,应该权衡利弊,不要随意舍弃生命。
2、正确的一项()A文中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不义”,“甚于死者”指“义”,作者认为人人都喜爱大义。
B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指出“一箪食”“一豆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C孟子认为人们喜欢的东西没有生命重要,那么首先要保住生命。
D第一段提出论点后,接着先从反面假设,再从正面论述,最后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先反后正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说理透辟。
3、不正确的一项()A 文章主要用了比喻修辞,以“鱼”和“熊掌”,象征抽象的“生”和“义”,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文章说理,使用大量排比句,气势充沛,笔墨酣畅。
C本文共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三种论证方法D“嗟来之食”是正面举例,证明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
“受万钟”是反面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