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通古今之变”,即是该篇中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另本 为‘纪’为‘理’)”,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
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 表》)
“成一家之言”,亦即儒家所
崇尚的“立功、立德、立言” 中最难、最高层次的立言的 问题。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史记》首先是筚路蓝缕 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 始祖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即汉武帝 时代的历史。
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写周亚夫治军,只“已而至细柳军,军士吏披 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 得入”
“(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
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暂时代 理)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 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 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 蹑其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 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吕后 孔子 陈胜 第二、《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 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 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第三、《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 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
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 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
《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在七十列传中
达六篇之多,即分别是《匈奴列传》、 《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 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
《六国年表》有‚禹兴于西羌‛而后为夏之祖的记载; 《秦本纪》中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
狄‛。 南方吴国:‚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吴太伯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越王勾践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世家》)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 也‛。(《东越列传》)
第二、客观再现“英雄”与
《史记· 刘敬叔孙通》中说道:‚语曰:
“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真理。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 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 也。’信哉!夫高祖起细微,定海内,计 谋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輅一 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第三、《史记》还具有百科全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
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 史必然要求, 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
第三,《史记》富有传奇
色彩
秦始皇晚年行迹
汉高祖发迹
第六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第二、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第三、人文精神的弘扬
6、自隐而终
司马迁大约死于此时之稍后的公
元前87年左右,与汉武帝约略相 始终。而其卒年的确切时间,则 尚难论定。
二、《史记》的体例
“本纪”十二篇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
衰终始, “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 人物传记。 “表”十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 的大事,作为本纪记事的补充; “书”八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 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
《苏秦列 传》和《张仪列传》 陈平
第二,《史记》成功地塑造 了 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 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 有超前性。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 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有些 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四、古代散文的楷模
第五、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 第六、《史记》中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的取材
对象
第七节 作品讲授---《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源自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 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 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 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
《陈涉世家 》:“桀纣失其道而汤
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 骚》、《天问》、《招魂》、《哀 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流泪,想见其为 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第三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 第一、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 项羽
第三,司马迁进步的世界观。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指的是探求天 意与人事、人道的关系
《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
对项羽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则以‚岂不谬 哉‛予以否定。 《伯夷列传》中亦有‚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记》许多篇章的详写 与略写,往往和对 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
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 仓,观仓中鼠,食各粟,居大庑之下,不见 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 “故 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
而诸侯相兼,史记(当时泛指 的史书)放绝。今汉兴,海内 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 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 下之史文,余甚惧矣,汝其念 哉!‛(《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对司马迁作临终嘱托: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含泪表示:‚小子不 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阕。‛(《史记· 太史公自 序》)
刘宋裴骃《太史公自序集解》
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说: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 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 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 故下迁蚕室(行宫刑处)。”
5、任中书令。
《报任安书》(其作时有公元前
93年与公元前91年两说)中,有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凡百 三十篇。‛
书式的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 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
《史记· 八书》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先民百科知
识以及国家典章制度、民间风俗礼仪的变迁。 《天官书》 《平准书》 《河渠书》 《礼书》 《货殖列传》
第四、《史记》能以较为客观平等的
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 古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这一史实;还鲜 明地体现了民族大一统的主张。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
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 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归。‛(《史记· 太史公自序》)
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昆明;
东达碣石,观览大海;西至空 峒(今甘肃平凉),搜集传说; 北登长城,缅怀古迹。
3、受命修史。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 成书、体例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
145~?),字子 长,夏阳龙门(今 陕西省韩城)人。
1、家学渊源。
“耕牧河山之阳”(《史记· 太史
公自序》 )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史 记· 太史公自序》 )
2、漫游交友。
第二、《史记》的场面描
写也很精彩。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四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
型意义的事件与环境,突出 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