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郭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良

记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郭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良

为了村民更幸福
——记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郭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良
人生感言:困难是一块石头,对于强者,它是铺路石;对于弱者,它是拦路石。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干好不容易。

困难越大,越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总之,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美丽郭寨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没有张书记,就没有现在美丽的郭寨村。


“只要张书记到场,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 只要张书记努力攀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良,郭寨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很难想象,现在这个绿树环绕、繁花掩映、乡风文明的村子曾经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班子涣散、民心不齐、干群关系紧张。

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

张国良就是带动郭寨村这列“动车”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快速前进的“火车头”。

近年来,郭寨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绿化模范村、泰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泰州市文明村等称号。

“似严师像兄长,跟着他越干劲头越足”
郭寨村位于宣堡的南大门,由原郭东村和郭西村合并而成。

2005年以前的郭寨村因为垃圾填埋场遗留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多次越级上访,4年间就换了三任书记,各项工作在全镇排名倒数。

“当时镇党委负责人找到我,希望我能担任郭寨村党总支书记。

从内心来讲,开始时我不想接受。

”张国良坦言,面对当时的郭寨村,不少人“避而远之”。

当时他已领取到政府退养工资,还拥有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年收入过百万,何必再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
但是浓厚的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不忍拒绝。

面对镇党委负责人的“三顾茅庐”,他权衡再三,答应先干6个月试试。

张国良的到来,并没有引起轰动,因为村干部和村民们心里明白:郭寨村这个烂摊子,要管好好比愚公移山,更何况张国良还是一个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人。

张国良深知基层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班子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张国良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化解村两委会班子之间的矛盾,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与每一名村干部促膝谈心,走访了大部分村民,了解村里的遗留矛盾,逐一想方设法解决。

在张国良上任后不久,一位村干部因为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偏袒亲戚被张国良知道了,他立刻找来那位村干部谈话,并限他当日重新公正处理,避免了纠纷升级。

对待班子成员,工作上他严格要求,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扶持。

村主任邱捌金的妻子生病需要住院,张国良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医院,还跑前跑后帮助办理住院事宜。

“平时,谁只要有事找他,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解决。

我们打心眼里感激他,工作上也信服他。

”邱捌金说,张国良在工作上似严师,生活上像兄长,相处时间越长,他越能让人信服。

如今的郭寨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且个个干劲十足。

班子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融洽了。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一点不比城里差”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美观富有气势的路灯,干净卫生的垃圾箱……现在郭寨随处可见的景物,而6年前,郭寨人想都不敢想。

曾经的郭寨村,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也没有,常常是雨天泥汪汪,晴天土飞扬。

“一个地方要是道路不畅,经济就停滞不前,永远活络不起来,发展不起来。

”张国良下定决心,要尽快让村里所有主干道实现硬质化,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当第一车沙石运进村里时,村民们高兴地围了过来,“新来的书记要为我们修路了”,“既然是为村里修路,我们也应该出份力”,“国良,出钱的事儿帮不上忙,我来做点挑工瓦工的活儿。

”就这样,村民们纷纷自发地加入到修路的大潮中。

不久,一条一公里的水泥路很快建成,全村沸腾起来,大家还从家里带来鞭炮,在新建的路边举行了简单热闹的庆祝仪式。

随后,通过积极上争、找能人捐资等途径,他先后筹集资金200多万元,铺设水泥路面50多条,总长达11800米,实现了村通组、组通户、户通户,终于将郭寨人从泥巴路中解脱出来。

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张国良又带领班子成员着手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清理河道6条,整治河坡14000多米,新建桥梁2座,新增路灯120盏,新建融村级事务服务、医疗卫生、农家书屋、健身娱乐与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村部综合办公大楼。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郭寨村的发展积聚了后劲,也赢得了民心。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如今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休闲观光。

我们老百姓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大家一有空就到村里转转,那心情真惬意,内心真自豪!”老党员刘日升说起村里的变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发展花卉苗木,农民年增收200多万元”
解决了出行难问题,打通了通往村里的“七经八脉”,张国良就开始寻思着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我们村人多地少,就守着几亩薄田不可能富起来,工业经济基础又比较薄弱,只有实行规模经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益,才能让村民增收致富。

”到周边乡镇参观后,经过仔细调研分析村情,张国良决定把发展高效规模林业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来抓。

确定方向后,说干就干。

张国良极力说服和鼓励村党总支副书记叶书明带头流转土地300多亩作为花卉苗木种植的试验田,引进了广玉兰、女贞、香樟等10多个品种,经历了反复摸索、初次失败、总结经验等过程,苗圃花卉基地开始成功运行起来,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泰兴市益民苗木合作社,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近100人打工,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郁郁葱葱的花卉苗木,不仅扮靓了郭寨村的生态环境,更成了投资者的兴业福地。

浙江老板高尔峰投入300多万元、流转土地340亩,如皋人凌伯平投入80多万元、流转土地150亩,苏州老板陈祥福投入2000多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等,相继办起了苗木场。

两年来,先后有安徽、吉林等地的10多位客商来该村发展特水养殖、水上垂钓、木业家具等实业项目,并成立了赛眙龙虾养殖、凌云苗圃等合作社6家,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就业。

今年58岁的村民沈金兰最早进入基地承担苗木管护工作,现在颇有经验的她已经带了一个20多人的苗木管护团队。

“以前种田吃饭,收的粮食只够一家子的口粮,零用开支都是子女给;现在我自己一年挣到2万多元,干活越干越带劲。

”沈金兰介绍,她的团队里都是一些老太太,都是家里的“闲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5岁,大家都没有想到一把年纪还能拿到丰厚的工资。

如今的郭寨村,苗木种植业成为支柱产业,全村2650亩耕地中,2000亩是高效林木,650亩是特水养殖。

按照人均新增打工收入9000元计算,仅花卉苗木种植这一项,让村民年增收225万元。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300元,村集体收入达251万元。

“‘中心户长制’是个创新,值得全省推广”
郭寨村总人口有3000多人,村干部只有6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干部工作内容也越来越繁杂,除了处理矛盾纠纷等日常事务,还要兼顾发展经济,6个人要管理3000多人,日渐显得力量单薄。

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在市委政法委和宣堡镇党委的精心指导下,2009年,张国良探索出了“治安中心户长”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发动群众参与到治安管理中。

“中心户长制”采取以原生产小组为基本单元,按照村民之间亲缘关系、邻里关系、经济关系,与推选村计划生育信息员、环保管理员、绿化护理员、村民议事代表相结合,一个生产小组设立一名治安中心户长。

中心户长具体职责就是“五员一助手”,即维稳信息员、治安防范员、纠纷协调员、法制宣传员、重点对象协管员,同时当好村干部的助手,协助做好其他社会管理工作。

目前,全村共16名中心户长。

“自从建立中心户长制度以来,我们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及时得到解决,大大减少了矛盾激化的几率,治安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郭寨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国林介绍,村民小组有问题,中心户长都能及时处理,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尤其在土地流转工作中,中心户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村民们一开始不了解土地流转的好处,揪着手上的几分田不肯放。

我们所有的中心户长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始。

”今年63岁的刘圣才是一名中心户长,为了说服村民流转土地,他吃了不少闭门羹,“土地流转出去了,他们不仅获得土地年租金,还能打工赚钱,又不耽误做家务活。

尝到甜头后,村民们纷纷主动流转土地。


治安中心户长新机制的推行,调动了群众参与管理农村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生动体现。

这一管理创新模式先后被泰兴市、泰州市推广。

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姜堰的沈高镇沈高村驻点调研时,在沈高镇主持召开由泰州市部分镇、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参加的座谈会,听了张国良有关“中心户长制”的介绍后,特意握住张国良的手说:“‘中心户长制’是个创新,值得在全省推广。


“春风送暖进农家,日照新楼映彩霞。

五谷丰登岁月华。

众人夸,眼角眉梢尽绽花。

”这是如今郭寨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建设生态旅游村,打造江苏最美乡村,这是张国良的新目标追求。

“我要努力让郭寨更加美丽富饶,让父老乡亲们生活得更加幸福!”他已踏上强村富民的新征程,正为之努力着,探索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