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讲解

现代文阅读讲解

现代文阅读文体常识1、基本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消息、通讯、散文诗、诗歌、戏剧、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阅读方法与技巧1、扎实包括字音、字义、文学常识、修辞手法在内的相关基础知识。

2、掌握表达方式、文章体裁、表现手法等基本文体常识,并能够准确辨析。

3、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基本知识,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4、学会“文章答案文章找”和理解归纳的阅读方法。

(在各文体知识分析中体现)5、巩固训练、迁移比较、专题练习、综合检测四者结合,有序进行,以查漏补缺,完善提高。

记叙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称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5、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段落划分从叙述内容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着手解决,每叙述一个完整事件即为一个段落。

大意归纳从本章节内容中,挑拣最能表现主要事件的词句,精练简洁地予以组合。

小说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散文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一)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

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1、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例:吴伯萧《记一辆纺车》,作者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即“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生活的热爱和对延安精神的赞颂的思想感情。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