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

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

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的色彩,含蓄朦胧,很难在现实生活找到实指,往往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诸如:青女、素娥、青鸟、彩凤、灵犀、蓬山、碧城、天泉龙宫、珠泪、玉烟、灵风、梦雨等,这类意象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象,而是经过诗人心灵反复浸染渗透,被诗化的素雅迷离的意象,它超越于客体物象和主体意念的单一层面,是多种体验的复合。

诗人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来暗喻现实世界里那些不便言说的事情或感情。

由于意象所指的不确定,读者的揣测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之美。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氛围,如梦如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之上,似乎表现一种朦胧的希望,隐约传出生命萌动的春之气息的同时,却又带有阴冷凄艳的色调,烘托出了主人公难以表达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而自己的人生感慨亦隐于诗句之中,梦雨、灵风所指也非一物,诗句的意境因而就显得深邃朦胧而又多解,让人感到有言道不尽的意蕴。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在诗歌的意境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比兴象征手法的联用、大量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

李商隐的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统一,这是他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或借题抒怀寄托身世漂泊,或感慨仕途坎坷,笔触灵活多变,语言含蓄朦胧,情感复杂缠绵。

他的心象反映到现实世界总令人感到无比凄凉,犹如孤鸿之悲,有一种断肠之痛的凄美,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诗人将自己的心象融入眼前之景,以孤鸿自喻,同时也是以孤鸿喻友人。

自己也是无着无落的漂泊,却向孤鸿发问,怜悯孤鸿亦是怜悯自己,悲哀之至,情与景在孤鸿之处完美融,孤鸿即是诗人,诗人即是孤鸿,含蓄婉转的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寂和辛酸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种真情与琢磨不定的物象融合起来更见情真意切。

不管他是写仕途失意,还是写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惆怅和失望,抑或是写梦想的难以实现,他总能够把自己的心象与自然环境融合统一,寓情感于景物之中,含蓄而唯美,朦胧而动人。

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揣测不清,无形中披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

从侧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多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是李商隐诗歌另一显著的艺术手法。

比兴、象征手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李商隐不仅将比兴、象征手法引入到诗歌中的某些诗句之中,甚至将其引入整章诗篇中。

比兴中夹带着象征,两者联系起来,借艺术形象整体托寓比较概括抽象的情感内容,扩大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范围。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彩凤比翼双飞是美好爱情象的征,这里却用“身无彩凤”来暗喻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

“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即使爱情中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只要彼此心灵相通也一样可以为爱而矢志不渝。

这种意象上的暗喻、选择上的矛盾、情感上的执着让读者感同身受。

诗人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寄予相爱之人心灵感应的微妙。

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使诗歌内容蕴涵及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而且在增加诗歌耐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和朦胧美。

大量的使用神话传说和典故是李商隐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又一特色。

用典故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再现和喻指,是对人物存在的时空环境的置换。

创造性的使用典故和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典故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突出特点。

近人苏雪林说:李商隐“以古书典故影射其一生恋史。

”④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大量的运用典故,而且大多数典故用得恰到好处,犹如神来之笔,从而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

神话传说奇特虚构的想象加上诗人自身隐晦的情感表露,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迷离朦胧的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香兰、玉郎都是传说中的神仙,诗人用萼绿华下降人间漂无定所,不久前杜兰香却升天而去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昔日玉郎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更加突出了此时的惆怅落寞之情。

三处神话,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际上却是写女冠的生活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典故的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借用典故象征何物或寄托何情都是经过仔细的考究和探索。

因而,诗的意旨就极不容易弄明白,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诗歌深邃悠远的艺术意境。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在结构上收敛细密,回环往复。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是一种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把几种相关联的意象平面的连缀,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一些不相关的精巧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从多个角度叠合起来构成多层面意境朦胧的境界,多层次的对所处环境进行渲染烘托,时间的、空间的、色彩的等多方面的透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欣赏着在自己的头脑中拼合出诗人所表达的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形象,造成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境界。

从而使读者在这种境界中接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

如《风雨》中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慷慨不平的悲歌。

诗以“风雨”为题,表露羁泊异乡的愁绪,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

诗人身处细雨绵绵荒野飘飞的自然环境中,感慨自己的境遇,从宝剑篇入手写羁旅之愁,眼前实景一笔带过,笔锋一转写起了青楼,着实让人意外。

继而,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隐于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中,表达了羁旅漂泊的惆怅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诗中所选的地点跨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所选物象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而汇聚于一诗中,跳跃的意象构建了诗歌无限开阔而朦胧的意境。

诗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这种触发式的心理使得诗中出现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主题的不明确性,给读者一种朦胧和不易把握的感觉,这种触发式心理也是诗歌中结构朦胧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时代造就诗人。

国富民安的盛唐给了满腔热血的李白以裘马轻狂的生活,积极用世的报复,从而造就了诗仙的潇洒俊逸狂放不拘的自信,大气洒脱的诗风。

诗圣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亲身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权势争夺和下层贫民百姓的流离失所。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

那么,李商隐能够在晚唐诗坛一片萧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和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唐社会在安史之乱之后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唐王朝元气大伤,满目苍夷,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统治力量的日益衰微,导致宦官跋扈恣肆,掌握军政大权,藩镇割据也是日渐兴隆,排除异己的宗派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官僚群体中愈演愈烈,尤其是“牛李党争”,两党之间势如水火,斗争延至唐末,长达四十年之久。

不少文人才子卷入其中,成为权柄争夺的牺牲品。

李商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他生活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对黑暗社会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但是他性格过于武断又不敢直言抨击,只得以暗喻表达其真实感情,借历史典故讽刺时事,用神话传说诉说自己的愤懑不满。

李商隐自己也曾说自己“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触及了他一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生动细腻的表现了他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呻吟。

⑤李商隐独特诗风的形成,他的个人际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使其诗歌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多重重压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