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分析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分析

摘要铁皮石斛作为一个传统中药品种,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后,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优势产业。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已成为铁皮石斛人工种植产量最大的省份,也是铁皮石斛下游产品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的省份,铁皮石斛已成为我省保健品领域的重要拳头产品,是我省销售量最大的保健产品之一,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也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但目前省内外铁皮石斛产业存在品系复杂、品质低下、生活力弱、栽培困难等众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铁皮石斛发展现状解决对策目录一、铁皮石斛简介 (3)(一)铁皮石斛概况 (3)(二)铁皮石斛生长习性 (4)(三)铁皮石斛药用价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浙江省铁皮石斛发展现状 (6)(一)铁皮石斛发展现状 (6)(二)铁皮石斛种植效益 (8)(三)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 (8)三、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10)(一)浙江省铁皮石斛发展目标 (10)(二)推进铁皮石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措施 (10)四、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12)浙江省铁皮石斛发展分析一铁皮石斛简介(一)铁皮石斛概况石斛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

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

生山谷、水旁石上”。

历代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有收载。

石斛是滋阴要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润喉明目、延年益寿之功效,中医广为应用。

[1]铁皮石斛是中药石斛中的名贵珍稀药材。

在民间,被誉为“救命仙草”药界的“大熊猫”。

从本草的有关论述和现代的大量研究,都证明其功效且质量上乘。

铁皮石斛加工成的铁皮枫斗,一直作为高级保嗓良药,享誉东南亚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地。

枫斗在我国约有七十多种,入药典的有铁皮枫斗、环草枫斗、黄草枫斗、金钗枫斗、马鞭枫斗等几个品种,其中铁皮枫斗为枫斗中的极品,它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

铁皮枫斗味甘淡、略具青草香气,嚼之带粘性,清热不过于寒凉,养阴而不偏于滋腻是其所长,滋阴益精而生津液,补虚而清虚热,开胃健脾,当人们谈论高档中草药时,只知道冬虫夏草、人参和灵芝,而把真正的草本之王铁皮枫斗给遗漏了,由于野生的资源非常稀少,全国野生的铁皮石斛越来越少,已不足500公斤,全国市场上每年流通的正宗野生铁皮枫斗不到数十公斤,而早在87年就被国家列为野生药材重点二级保护濒危植物。

在我国上海及浙江等一些沿海城市,特别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已被公认为最为高端的钻石养生极品,也是很多危重病人梦寐以求的救命仙草。

[2]铁皮枫斗价格昂贵,每千克高达1000—3000美元。

[3]铁皮石斛是兰科附生植物,长期以来靠野生采集供应药材使用,由于长期的无保护性采挖,加之铁皮石斛自然繁殖率低、生长缓慢,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品种。

铁皮石斛资源的严峻形势引起了有关领导部门、专家和生产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近20年来,在铁皮石斛的资源、鉴别、组织培养、人工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铁皮石斛的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20年,尤其是近10年,由于科学工作者与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实现从野生采集铁皮石斛过渡到科学的人工栽培的转变。

大面积人工栽培铁皮石斛成功产品的开发成功,使这一传统名贵中药焕发出青春,进一步证实了名贵中药——铁皮石斛的生命力。

铁皮石斛的研究与产品开发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铁皮石斛生习性铁皮石斛生长于连鸟兽也难以涉足的悬崖峭壁上,野生铁皮石斛主要生长于海拔1600米左右的山地半阴湿岩石上,且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小气候要求近乎苛刻,一般在-5℃的低温,出现叶片掉落枯死,也与煤气、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昼夜温差太大等因素有关,但只要其茎干和根茎未枯死,可望春暖后重新萌发,但应控制浇水,防止出现烂根。

[4]每年植株只分枝一次,自身繁殖能力低,有“药中黄金”之誉。

铁皮石斛对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它生长于海拔500至1000米,相对湿度在60%-75%,林间透光度在60%左右,生长季节温度20-25℃,冬季气温9-12℃,在无霜多雾,年降雨量为1100-1500毫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及石灰岩上。

铁皮石斛常年饱云、雾、雨、露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物习性,神秘莫测。

所以人们说它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和悬崖峭壁上的阴面崖缝间。

铁皮石斛通过风及虫传播繁殖,从种萌发进入到商品阶段需2-3年才能采收。

由于铁皮石斛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繁殖极为困难以及人们的过度采挖,目前铁皮石斛的野生资源已日趋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铁皮石斛花期多在春季,它的花形与一般兰科有些相似,尤其是卡特兰,主要作盆花栽培。

耐低温能力都比较强,越冬温度可低于5℃或更低,一般在棚室内栽种不易受冻害。

它夏季不喜欢太高的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往往停止生长,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

生长充实的假鳞茎,需在秋末冬初时节给予 2~3周的适当低温,只有经过这一低温过程的刺激(约5℃左右),方可促成花芽的分化。

若温度不够低或低温时间不够长,未能满足其对低温的要求,会影响到花芽的分化,导致其花芽较少或开花不整齐。

花芽长出后,应保持白天20~25℃、夜间15℃左右的棚室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否则易引起花蕾脱落。

它要求光照充足,春、夏、秋三季,遮光量控制在30%~50%之间,光照充足才能形成大量的花芽。

浇水宜用微酸性至中性水,忌水中会有太多的钙、镁等矿物质。

春、夏和初秋要求充足的水分供应,中秋以后逐渐进入休眠状态,浇水量要随之减少,直至完全停止浇水。

可于叶片尚未变黄开始减少浇水,随着叶片的发黄脱落进一步减少,到叶落尽时停水。

在华北地区,停水后需保持室内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免假鳞茎干缩,如果室内过分干燥,可每隔1~2周向盆内浇水一次。

要求有流动而新鲜的空气,怕闷热。

棚室加温建议用电热线或电热取暖器,可避免煤气中毒,还应增加通风和光照。

[5](三)铁皮石斛药用价值石斛属于气生兰科草本植物,是兰科中的第二大属,全球大约有1500种,在我国约有70余种,主要分布在浙江及华南、西南和缅、越、泰等国。

石斛中有药用作用的分别为:铁皮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和金钗石斛。

铁皮石斛又称黑节草,是著名的“霍山石斛”原植物之一,被认为是石斛中的上品,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治早期癌症的作用。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历代药学经典对铁皮石斛的药效记载有:《本草纲目》将铁皮石斛列为药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指出铁皮石斛具有生津、止渴、镇痛、消除水肿之功效,主治热病阴虚、目暗、胃弱、声音嘶哑等疾病,对声带疲劳、声音嘶哑,恢复其美音有特殊疗效。

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典籍《道藏》将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岑、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

清代名医赵恕轩《本草纲目拾遗》赞铁皮石斛“滋阴补益珍品”。

铁皮石斛作为一种药材,味甘,微寒,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阴胃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痨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6]的神奇药效受到了科技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进入80年代,我国不少医药学者和科研机构对铁皮石斛的药效进行研究,作了以下阐述:1985年,中山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具有增强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对治疗鼻咽癌、何杰金病、非何杰金淋巴瘤等多种癌症有非常好的疗效,是一类前景可喜的中药免疫增强剂,可作为新的抗癌药物。

1992年,福建中医学院研究发现,铁皮石斛有抗衰老功能,能大幅度提高动物体内SOD(延缓衰老的主要物质)水平,从而增强其抗衰老的功能,李时珍所言的“轻身延年”得到了现代科技的验证。

1993年,浙江医科大学进行药理测试证实,铁皮石斛有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刺激唾液分泌、抗疲劳、耐缺氧等方面的作用。

199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铁皮石斛多糖能显著提高外周白细胞数和促进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强有力地清除实验条件下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的加入所引发的副作用,因此它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药类免疫增强剂。

2000年,经浙江卫生防疫站检测表明有辅助抑制肿瘤的作用。

近几年,专家学者对铁皮石斛化学成分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石斛多糖、菲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消化、降血糖、抗肿瘤、抗疲劳、抗氧化、延缓衰老、护肝利胆、仿辐射等作用。

二浙江省铁皮石斛发展现状(一)铁皮石斛发展现状铁皮石斛是传统名贵中草药。

浙江是全国率先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的省份,是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大省。

进一步引导铁皮石斛产业有序发展,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对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是首先开发铁皮石斛药品和保健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已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等较为完整的铁皮石斛产业链,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中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省铁皮石斛类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年销售规模近4亿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十几亿元,成为保健食品领域的拳头产品和中药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成果,形成了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

1 种植基地发展较快浙江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并成功突破了铁皮石斛组培苗繁育技术;率先成功实现人工设施栽培,并形成规模化的"公司加基地"为主的种植模式,使得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成活率和亩产量稳步提高,种植成本大大降低,为进一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到2006年底,全省有36个单位农户在省内建立了46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千余亩,种植面积5500余亩。

而至2012年,浙江省有铁皮石斛种植企业和合作社80余家,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乐清、天台、临安、建德等地,2011年浙江省铁皮石斛种植产业基地突破1万亩,已成为当前发展现代中草药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7]2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铁皮石斛相关产品得到开发,形成较大市场份额。

1993年,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的铁皮枫斗晶,之后省内其他保健食品企业也陆续开发了铁皮石斛胶囊、铁皮枫斗颗粒、铁皮枫斗胶囊、铁皮枫斗茶、铁皮枫斗浸膏和铁皮石斛软胶囊等数十种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