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作业浙江省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作业浙江省产业结构

结合浙江实际,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谈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靠后,这与浙江省产业结构有一定关系。

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第一阶段(1949-1978):产业结构和当时的农业结构相适应,呈现“一三二”的排序特征。

自1958年后,三次产业的构成呈现“二一三”的结构。

这一结构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以商业与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以排斥所致。

第二阶段(1979-1999):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进入了工业化全面启动时期。

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值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79-1991和1992-1999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第三产业比值迅速上升,从1979的16.6%升至1992的33.4%,升幅达到一倍,第二产业比值曾一度下降但基本稳定在45%上下。

1992-1999年,浙江第二产业比值开始连破高位,1992年为47.5%创历史新高,1993年达51.5%,此后仍一路走高。

同时,第三产业比值却基本稳定在32%左右,上升势头受阻。

至199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已变为12.1:54.8:33.2,“二三一”结构特征明显。

第三阶段(2000至今):这一阶段,浙江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其中第三产业增速较快。

2001年至2008年。

全省GDP年均增长12.9%,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8.6%上升到2008年的41.0%。

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的特点.
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轻、小、集、加”到重化工业,到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虽然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仍然是构成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第三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第二产业以内涵增长为主。

发展趋势:根据我的理解,浙江省在持续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支撑浙江经济的一些要素和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优化转型,否则会制约全省经济的发展。

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我觉得产业结构会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稳定在一定的比例。

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高成长”与“高成本”
引导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投资在浙江经济增长中长期以来占据首要位置;另一方面,浙江第二产业仍居较高水平,制造业尚有一定的增长后劲,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有望增强。

然而,受国际国内多方面闪素的影响,浙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强化。

一是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将不再成为优势,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是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闲素的制约。

但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矿产、能源价格飙升使得浙江作为能源资源需求大省受到的影响尤其巨大。

对策:我认为,浙江省可以通过倡导制造业工厂向中西部迁移来缓解这个问题。

内陆省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缓解劳动力成本的问题,内陆有部分省区资源相对丰富。

另一方面,浙江省需大力研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煤炭资源等的使用率。

(2)工业发展遇阻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1.持续的资本外流和投资不足导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在省内的生产经营体系转型升级滞后;2. 工业企业长期陷于低层次竞争生产难以自拔。

多年来,浙江企业形成了对于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非常深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变动较慢,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

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停滞不前,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严重偏弱。

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走出发展的新路子。

2.加大力度发展新兴制造业部门,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对曾经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纺织、机械等制造业部门,认识到目前它们对浙江经济的拉动力处于递减,加大对这些产业的调整力度。

此外,对浙江的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服装鞋帽业、化学工业和非金属制品业等,由于其仍旧对浙江经济保持较高的拉动力,不要废弃,在一定程度上仍鼓励其发展。

3."跳出工业抓工业"、加快产业融合、大力推进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经济学角度即推进价值链升级和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融合的方式来促进浙江的制造业的发展。

首先推进研究与开发部门的发展,其次是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务中介、信息、金融、教育等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第三是重点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包括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服务和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商业产业。

第四是在流通产业中重点发展原材料供应服务业。

4. 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整体考虑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经济转型期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趋同求异"。

趋同: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和上海、江苏协调。

求异:是讲在制造业分类的更深入的层面,说三位数、四位数层面,浙江应该坚持"错位"发展,发展差异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大程度的获取产业分工的收益。

(3)服务业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近年来,虽然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占GDP比重并不高,2008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41%,这一比重与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称。

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美国、英国,其三产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与全国比,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比为11.3:48.6:40.1,浙江只是略高于全过平均水平。

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比,浙江第三产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08年长三角16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浙江2.2个百分点。

对策: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空间结构调整,顺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打破地域行政壁垒,推进环杭州城市群的建设,以及浙南、浙中城市群建设,以空间结构调整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来带动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相关主题